各中心校、市直学校:
根据《河南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精神,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制定了《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落实。
2024年4月1日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
(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是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做好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组建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审议审核委员会,主要审议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文本(含数字资源)。示范区中小学课程审议审核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审议审核和管理工作中的日常事务,负责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学校校本课程相关文本、学习资料的抽查和指导工作。
示范区中小学课程审议审核委员会抽取专家成员组成审议审核专家组,专家组对校本课程纲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校本课程文本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进行评审。审议审核专家组设组长、副组长各1人,成员5-10人。
中小学校也要建立学校课程审议审核委员会,主要审议审核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文本(含数字资源)等。其中,对校本课程学习材料的审核应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相应课程时使用的读本、选用的出版物等教学材料、课外读物、资源包、活页等。学校课程审议审核委员会参照设立审议审核专家组。
二、明确开发主体和内容
(一)明确开发主体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由学校组织开发、设置的课程。
(二)构建丰富的课程内容
1.具有学校特色
各中小学校要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特长;注重引导学生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新进展、新成果,关注学生生涯教育。体现学校文化,增强学校办学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多方共同参与
建立健全教师、社会专业人士以及家长等多方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合理规划、规范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学生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等进行调查分析,充分论证,确定校本课程建设方向、重点学习领域、科目与形态等。避免开设应试训练类课程。
3.清晰编写要素
每门校本课程均要研制课程纲要,明确课程名称、开设年级、课时,阐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方式等,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和选择性,加强课程实施评估、动态调整和完善。
三、加强审核与修订
(一)审核
遵循“凡设必审”“凡用必审”原则,对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审议审核。
1.初审自查:4月1日-29日。
各中小学校课程审议审核委员会组织审议审核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学习材料(含数字资源)等。其中,对校本课程学习材料的审核应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相应课程时使用的读本、选用的出版物等教学材料、课外读物、资源包、活页等。学校全面自查后,于4月30日前上报自查清单1式1份(见附件),电子版发送至jyjcjy661@163.com。
2.审核指导:5月6日-30日。
示范区中小学课程审议审核委员会召集审议审核专家组,开展中小学校本课程审核,形成审核、指导意见。审核结论分“通过”“重新送审”和“不予通过”三种。最终通过的校本课程予以公布。
(二)修订:6月1日-8月15日。
2024年的审议审核后的修订在6月-8月进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之后的修订周期为2年。
四、开展成果征集
(一)征集、评选
根据省、市校本课程建设成果征集评选,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每两年进行一次;参与评选的校本课程建设成果,须为示范区中小学课程审议审核委员会的审议审核结果为“通过”的校本课程文本,否则不予参评。
(二)交流、展示
为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定期开展评选出的校本课程优秀成果交流、展示,让优秀的校本课程彰显学生成长个性化需求,服务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展示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五育并举的课程建设成效。
附件:1.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情况统计表
2.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小学校本课程自查统计表
3.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体育局中小学校本课程审议审核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