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740701435/2025-00174
主题分类:
教育
发布机构:
教育体育局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1日
标  题:
​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124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124号提案的答复

陈冬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高质量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济源职业教育秉承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三联递进校企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形成了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专业办企业,课堂教学车间化、实习实训生产化,校企办学双主体、合作育人全过程的校企合作模式。近年来,产教融合稳步推进,主动对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牵头成立产教融合专业联盟1个、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3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联合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家,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3个、工匠实验室5个。获批河南省市域产教联合体、河南省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培育单位。建成省级科研平台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荣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河南省人社厅立项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工作,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共同构建政行企校协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以党建引领,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战略,整体部署、统筹实施。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导,二级学院为主体,专业为基础,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出台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人员双向互聘交流管理办法》《比亚迪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等文件,明确相关学校、企业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合作体制机制。二是创新合作模式。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郑州大学、济源钢铁集团等院校、企业联合组建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联合郑州大学、中南大学,与豫光金铅集团合作成立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河南大学,与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合作成立河南省数字经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同时,联合豫光、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成立了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养老服务实践中心。目前,以上6个项目已通过省教育厅批复。通过建设三体三中心,充分发挥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各方资源优势,使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和院校学生就业等深入匹配,真正做到资源整合,协作配合,取长补短,形成政企校研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精准对接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要、河南省和济源示范区区域发展战略,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坚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一是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布局人工智能、AI、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无人机)、大数据技术专业群,构建起与新兴产业同频共振的专业体系。二是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围绕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聚焦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和人才紧缺产业,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增设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食品智能加工技术等专业,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现代食品科学等专业群。三是持续深耕地方产业升级。根据济源“1+4+N”工作格局,围绕济源“332”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聚焦有色金属、钢产品深加工、现代化工、文旅康养等济源重点产业,改造有色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传统专业,打造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智慧文旅、医护康养等专业群,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升级和特色产业发展,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

三、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校企双元育人

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匹配度。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育人因子,建设思政教育基地,实施新愚公成长工程,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并修的工匠人才。邀请全国劳动模范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薛荣、济钢集团董事长李玉田、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清等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开展金讲堂,将企业文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职业认同,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精技艺、会创新新时代新愚公。二是建强双师型队伍。近两年学校引进金属冶炼、材料化工、智能制造、食品工程等高层次人才88人,其中博士11人,聘请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到校兼职任教62人,选派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实岗锻炼463人次,获批省级双师型教师347人,占专业教师的62.4%。组织中层正职深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国家双高校学习培训,每周举办机关人员新愚公微论坛,分享工作经验,激发改革动力,推动学校治理能力再提升。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政行企校四维联动,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共组师资团队、共建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校先后与比亚迪集团、河南金利金铅集团、郑州宇通集团、富联科技(济源)有限公司、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金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济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联创化工有限公司、河南中沃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现代学徒班、学历提升班、技能培训班30多个,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813人,完成员工学历提升212人、技能培训1800余人次。四是探索职教出海。积极响应国家职教出海战略,学校与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智能冶金学院,获得河南省首批大河工坊职教出海建设培育项目。依托金利集团印尼产业规划,探索随企出海+职教赋能协同发展模式,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制定海外员工培训课程标准,开展涵盖专业技能提升、跨文化沟通、本土化管理等多元化培训项目,助力企业出海行动。

四、全面深化产教融合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行业协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产教融合机制,出台财政、税费、土地、信用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与配套措施,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师资、金基地五金建设,提升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行实体化运行,实时发布企业核心产品清单、技术需求清单、人才需求清单,打通人才、技术、课程资源流通壁垒。持续深化与河南省重点高校的战略合作,强化与郑州大学在化工领域、与河南大学在纳米方向的合作,重点推进与河南科技大学的全面战略合作,共建先进材料产业科技学院、服务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依托特色产业的紧密共同体和特色研究院。探索运营和成本分担机制,完善科研奖励激励政策,支持省内外重点高校向济源重点产业、骨干及中小特色企业派驻科技副总,推动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匠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有组织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五、搭建服务平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服务企业技术迭代升级,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

一是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济源唯一一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与高校、企业加强合作,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实效化运作,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与郑州大学、豫光等单位合作建设2个省级科研平台河南省工业机器人智能交互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金属材料精细化开发及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饰设计研发中心与山立珠宝共同完成白银产业形势分析报告、数字化产品和自动化设备设计工作;水处理控制平台研发中心与水云踪智控科技合作开发的初代循环水处理控制平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共与10余家企业建成17个科研平台,与企业签订横向技术服务协议27个,合同金额达621万元。

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与济源市科学院、武汉大学合作共建济源大数据智能研究院。研究院将面向全市开展科研、产业化、教学等方面合作与交流,强化培育人才,提升济源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以及高校办学水平;与济源市联通公司共建济源市新一代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为全市企业及高校定向培养网络安全专业人才,满足数字化时代对网络安全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本地企业(尤其是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其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与郑州冬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产教融合下嵌入式系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该项目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主要服务于嵌入式创新性人才培养,并紧密对接济源市工业物联网、智能互联等新兴产业需求,通过基地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深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与比亚迪共建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建设了以企业生产项目为导向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了双元制教材,建成了虚拟仿真实训室、“1+X”实训基地等项目。与天坛山冬凌茶园合作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围绕冬凌茶品种改良、市场推广等方面立项课题,合作完成科技攻关项目。联合豫光、富联科技等区域内龙头企业共建冶金装备智能制造工匠实验室、绿色冶金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获批省级立项。

三是设立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聚焦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成立河南砚艺研究中心、孙思邈中医药研究所、济源发展研究院等地方文化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河南砚艺研究中心与张书碧盘古砚合作建成天坛盘谷砚精品陈列室1个,完成横向课题2项,与天坛砚民间博物馆合作出版《天坛盘谷砚砚谱》;孙思邈中医药研究所与济世药业合作结项市级科技攻关项目2项,立项药食同源创新创业工作室。共建立地方文化产学研合作平台20多个,围绕愚公移山精神等地方文化发表论文、立项课题20余项。

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体育事业的关心支持。

202572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栏目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体育局 电话:0391-6613189

地址: 河南省济源市黄河路2号 备案号: 豫ICP备2023003091号-1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43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