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军、李维敬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市中小学教育应适时调整校本教材”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严格校本教材管理
根据省、示范区要求,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鼓励开发运用多形态课程资源。确需编写出版教材的,按照相关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后方能出版。
二、构建系统化校本课程体系
目前,济源的中小学校课程建设已从“试点先行,重点突破”进入“系统推进、逐步深化”的阶段。各中小学积极开展建设工作,通过顶层设计完善学校的文化体系,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如沁园中学的“沁德、沁智、沁心”课程体系,黄河路小学的“博爱课程体系”,东园学校构建出新时代“幸福教育”课程体系,西关学校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课程等,逐步实现夯实基础、深化拓展的课程实施模式。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研究
教育体育局将按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工作五年规划》(2024-2029年),将科学素养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持续推进。坚持“一校一策”构建以国家科学类课程为核心的“1+N”科学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基础上,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将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有序实施科学教育。
一是丰富实践活动。将AI教育作为课后服务必备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3D打印、无人机、计算机编程等社团活动。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通过现场科学实验展演、科幻画评比、科学竞技比赛等,为学生搭建展示AI才能的平台;每年组织中小学生到科技馆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提高学生的AI探究能力。
二是加强院校联系对接。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院所适当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等AI资源,组织“AI教育工坊”“科创名师面对面”、科学夏(冬)令营等活动,邀请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参与中小学AI教育。鼓励共建创新实验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探索高校、中学双导师制,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更好衔接。
三是开展“馆校结合”提质行动。与AI教育场馆制定“馆校合作”计划,邀请“科技大篷车”公益科普资源走进中小学校。同时,组织学生走进AI教育场馆实地开展“AI研学课程”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志愿者参与讲解体验和导览服务。
四是用好线上科学资源。充分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科学教育资源,开展“AI公开课”“天宫课堂”,充分发挥远程互动等信息化平台优势。
四、加强AI教师培训与校本课程编写团队建设
一是加强AI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新增一批、转型一批、外聘一批等方式,充实科学教师配备。优化现有师资配置,完善教师“县管校聘”机制,推动建立共享教师多校执教的跨校走教模式。健全组团式帮扶、区域内交流轮岗、兼职教师聘任等制度,推动科学教师流动。同时,鼓励教师自身在科学技术等领域进行跨学科学习,更好地融合各领域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是加强AI教师培训。2025年有60人次参与国培项目信息技术类培训。教研员到济渎路学校、玉泉中心校、天坛中心校、太行路学校、大峪中心校、宇华实验学校和全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会,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专题讲座,共约80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
感谢您们对我市教育体育事业的关心支持。
2025年7月25日
豫公网安备:
419001024109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