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服务  »  学生资助
立下愚公移山志 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 2018-11-05 | 来源: | 作者:
立下愚公移山志  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全省2018年第二批扶贫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课提纲 
(2018年9月11日) 
张战伟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总书记的要求,是对全国讲的,但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济源来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借今天这个机会,我围绕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济源工作实际,谈几点思考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一、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标识 
愚公移山的故事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御寇的《列子·汤问》,讲述的是年且九十的北山愚公挖山不止、子孙相继的故事,积淀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是中华民族面对困难和挑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基因。魏晋时期的张湛整理并诠释愚公移山“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南北朝诗人庾信把愚公移山与精卫填海并举,写下“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唐代诗人丘鸿渐作《愚公移山赋》,阐述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愚公之道”。宋代陆游写出了“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的著名诗句。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讲,“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道尽了心怀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征途中的悲壮与艰辛,让这种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伟大精神更加显得难能可贵。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列强入侵的紧要历史关头,许多有识之士借愚公移山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著名学者傅斯年在《新潮》杂志创刊词中,从“为公”和“努力”两个层次,强调“我的人生观就是愚公移山论”。教育家蔡元培在《世界观与人生观》一文中,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全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经过千百年的岁月传承、风雨洗礼,愚公移山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愚公移山,体现了对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横亘在自家门口,没有阻挡愚公对“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向往。他立下移山的宏愿,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带领子子孙孙为之奋斗不息。人与自然是一种历史的和合共处关系。妥善处理好人类生存危机和自然生态危机是两难抉择和永恒课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原始农耕时代,生产力极不发达,慑于大自然的威权,人类祖先们如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难以逾越的大山,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尊重自然、改造自然,是人类的信念和不懈追求。愚公之所以移山,不是一时的异想天开,一是他“面兹林麓,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激老氏之志”。二是基于他对“山不加增”的理解和“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辩证认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离开客观条件和历史背景,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眼光,责难古代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如果不是有意亵渎中国文化,就是历史知识的贫乏和历史纵深感的缺失。愚公移山,体现了人类面对难以逾越困难的一种积极态度和信念,包含着我国古代人民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人类不怕艰难、不畏险阻,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唯一正确选择。智叟认为移山目标不切实际、遥不可及,貌似明智,实为目光短浅、逃避困难,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内忧外患。只有饱经沧桑、历经苦难的民族,才会有对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才能诞生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样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不朽神话。 
愚公移山,体现了一心为公、造福子孙的使命担当。“年且九十”的北山愚公,移山决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改善子孙后代、左右乡邻的生存生活环境。智叟不仅自己不干事,还对干事的人指手画脚,不只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更是“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极端不负责,从根本上讲就是不愿担当、不敢担当。愚公在移山,智叟“笑而止之”。这一“笑”,表现了他对愚公移山的不屑一顾和轻蔑讥讽。这一“止”,反映了他对愚公移山的不以为然和粗暴干涉。智叟的理由和托词有三:一是“残年余力”不想为,二是“不能毁山之一毛”不敢为,三是“其如土石何”不会为。智叟这笑和止与愚公之妻“且焉置土石”的“献疑”不同,一个是置身事外,横加阻拦;一个是设身处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夏虫不可言冰。对于智叟的奇谈怪论、冷嘲热讽,北山愚公只能报之以一声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并针锋相对地驳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事实上,愚公与智叟的智愚问题,是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话题,是衡量人们如何正确对待公与私、忠与伪、义与利、廉与耻、大我与小我、大智与小巧的试金石。心理学上有一种投射效应,人们习惯以自己的认知来进行推理判断,用自己的爱好、情感和倾向来猜度和评价别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总会认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思想不健康、道德水准低的人是无法体味无私和崇高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所在,与西方世界奉行个人英雄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是心怀天下、造福百姓的使命担当;清代林则徐一生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诤诤誓言,是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责任担当。没有天下为公的思想境界,就不会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壮举。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正是因为有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秉持着一心为公、造福子孙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中华文明才能绵延五千年、传承至今,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不断前行,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愚公移山,体现了笑迎挑战、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搬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其间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困难和挑战面前,愚公没有选择退缩逃避,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人与山”的矛盾和移山过程中“人与人”的矛盾。先是“聚室而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然后化解其妻“献疑”和移山中的具体问题,接着与智叟开展激烈论辩、据理而言,让巧言善辩的智叟理屈词穷、无以应答,搬掉“心中之山”,破除移山的障碍,最终形成了全家鼎力支持、群众自觉参与,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挖山不止、“毕力平险”的生动局面。现在有一些人为“智叟”鸣冤,觉得“搬家”远比“移山”更加明智,认为愚公是“死脑筋”,不识时务、不知变通,实际上是不敢直面困难挑战的怯懦与无力。在历史和现实中,总有一些困难和挑战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退让绝无出路,奋起方能破局。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退一步便是丧权辱国,能不能退?事业成败的关键节点,冲过去就是海阔天空,该不该冲?国画大师张大千有幅著名的对联:“人到万难需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充分体现了面对困难挑战、两难抉择时应有的态度。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关键要有笑迎挑战、无所畏惧的激情与豪迈,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与智慧;如果被困难所吓倒,安于现状、自我安慰,不敢去拼、不敢去闯,那么就根本不可能有攻克难关、突破自我的机会。只要认准了的事情,就放手去做、大胆去干,始终保持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韧劲、恒劲、干劲,披荆斩棘、筚路蓝缕,钉子一锤一锤地敲,困难一个一个地克服,矛盾一个一个地解决,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锐意进取、苦干实干,用主观的努力去弥补客观的不足,用不懈的奋斗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愚公移山,体现了善作善成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情怀。愚公移山既要一锹一镢“叩石垦壤”,还要一箕一畚“运于渤海之尾”,更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常年累月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愚公深知移山决非一日之功,他忘怀事功、不期名利,久久为功,以至于感动上帝。而智叟却只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坐享其成。在《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全文后,张湛由衷地批注道:“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而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这是张湛对智叟和俗士的唉叹。“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这是张湛对愚公和圣人志士功成不必在我境界的赞誉。“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欤?”这是张湛劝世人勿学“河曲之智”、勿受“一世之惑”的谆谆告诫。《礼记·中庸》中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理政、为人处事的几个阶段。要成就一番事业,统筹谋划、明辨得失是前提,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脚踏实地、躬身笃行。实现远大目标,决不能学智叟的“小聪明”,必须有愚公的“大智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功不废舍,不期朝夕”,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直至最后的胜利。 
古往今来,关于愚公和智叟谁智谁愚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每个时代都有“愚公”,而“愚公”的身边从来不会缺乏“智叟”。面对困难和挑战、质疑和嘲讽,只有志存高远、信念坚定、实干担当、持之以恒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勇者和智者。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这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实践中得出的最终定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思考和辨析什么是“愚”、什么是“智”,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就事业、实现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总会面临群山阻隔、充满艰辛曲折。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传承弘扬愚公移山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当学愚公担担子,莫学智叟撂挑子,团结一致、毕力平险,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愚公移山精神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纵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真正把愚公移山精神发扬光大的是中国共产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深度融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与反动旧势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再到遵义会议、二万五千里长征,秉承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我们党在不断的斗争中实现了由小到大、从弱到强,这本身就是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生动写照。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华大地肆虐,长沙失守、武汉失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画大师徐悲鸿创作了大型画作《愚公移山》,全民抗战的呼声日益高涨。1938年到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讲话、报告中多次提到愚公移山,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发表了《愚公移山》著名演讲,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精神由此实现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升华。在这一光辉文献的号召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局面,迫切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全党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195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著名批语。在这一历史时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新高潮,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谱写了一曲曲“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壮丽篇章。《愚公移山》与《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被称为“老三篇”,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愚公移山精神成为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最核心、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元素。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同心同德,排除万难,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可以说,愚公移山精神伴随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贯穿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催生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由此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在这一新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愚公移山精神。2013年11月在济南军区调研时,要求全党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2014年11月在APEC峰会上,借愚公移山故事号召亚洲国家加强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发展。2015年3月在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号召与会代表、委员“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全体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6年12月30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2018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梦想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入解读和深刻阐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在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经历了三次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伟大誓师: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同志发表《愚公移山》的著名演讲,这是中国共产党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第一次誓师。36年后,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同心同德、排除万难,这是中国共产党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第二次誓师。又一个36年后,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30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又一次誓师。这三次誓师,一次是在抗日战争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大幕拉开的关键时期,一次是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重要节点。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要历史抉择、重大困难挑战时,愚公移山精神就会呼之欲出,成为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精神支柱。 
愚公移山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历久弥新、永不过时,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它体现了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完美结合。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曾经发表演讲,比较中西方神话故事所展现的文化核心。西方神话表现的是相信上帝、等待救赎,比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诺亚方舟等,而中国古代神话表现出的是相信人定胜天,比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内核。它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完美结合。特别是近代以来,愚公移山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追求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整个历史进程,每每在重要历史关头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完美结合。毛泽东同志在《愚公移山》演讲中讲到,“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去奋斗,去争取胜利”。由此可见,愚公移山精神既是一种大担当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依靠人民、发动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它体现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完美结合。“愚公”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一个群体,他是带领这个群体去“移山”,不是一个人去移山。在我们党的事业发展中,“愚公”这个形象就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愚公移山这个群体就是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它体现了中国故事与世界故事的完美结合。毛泽东同志1964年在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讲到,“中国古时候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大家现在都是挖山的人,挖的是帝国主义、修正主义这几座山,用几代人的时间,总会把它们挖掉的”。1970年,周恩来总理邀请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斯构思拍摄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12集纪录片标题就是《愚公移山》。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荷兰首相吕德·吕贝尔斯时讲到,“中国有句话,叫做愚公移山,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你们称得上是愚公填海”。2015年,印度宝莱坞拍摄了一部根据一位印度老人移山修路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The Mountain Man》,被称为印度版的“愚公移山”。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出席重要外事活动时,多次借愚公移山的故事畅谈构建互联互通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独特的精神符号,让中国赢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认可和尊重。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判断,就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战略安排,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形成,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现在全党面临“四大风险”“四大考验”,最大问题是一部分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在状态,缺少精气神。大力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恰逢其时、十分迫切、非常必要。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如何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今年以来,我们围绕挖掘提炼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做了一些工作。6月5日,在北京召开了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研讨会,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新华社等中直单位相关领导和专家,就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解读。6月10日,与省社科联在济源联合举办了河南发展高层论坛·传承与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论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愚公移山精神最经典的论述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是对革命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精辟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研究解读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要与毛泽东同志对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概括相对应,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相契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吻合。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我们认为,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从历史和实践的逻辑上讲,是继承和发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革命进行到底。具体讲,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笃定目标、坚守初心”。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造福子孙后代,彻底改善祖祖辈辈、父老乡亲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一种大的担当。党的十九大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担当。二是“尊重规律、敢想敢拼”。愚公移山的认识依据是“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在实施过程中先“聚室而谋”,形成共识后“毕力平险”。我们要坚持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尊重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特征,深入研判国际国内形势,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善于创新创造,始终保持一股子闯劲和拼劲,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三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面对智叟的冷嘲热讽,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愚公心无旁骛、矢志不渝,叩石垦壤、挖山不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聚焦聚力、攻坚克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一个一个解决问题,一项一项攻克难关。要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四是“依靠人民、善作善成”。愚公移山的精神最终感动了上帝,把山搬走了。毛泽东同志讲,“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为民宗旨、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带领人民群众和我们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表述初步提炼概括为“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内涵,持续提升愚公移山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传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作出济源应有的贡献。 
三、以愚公移山精神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是千百年来横亘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座“大山”。1962年3月28日,周恩来同志在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过去我国人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现在,在我国人民面前,还摆着经济贫困和文化落后这两座大山。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把这两座大山搬掉。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我们一定能够用资本主义发展不可比拟的速度,在我国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英国和法国花费300年时间所做的事情、美国花费200年时间所做的事情,我们只要花费100年左右的时间,就一定能够做到。”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7亿多人成功摆脱了贫困,占世界减贫人口的70%以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在全球仍有7亿极端贫困人口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减贫经验尤为关注,中国扶贫开发的探索实践,对寻求摆脱贫困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12日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脱贫攻坚战就一定能够打好打赢”。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是为了彻底改变世世代代封闭落后的生存环境,带领子孙后代、左右乡邻叩石垦壤、挖山不止,这种一往无前的坚定决心、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久久为功的奋斗姿态,是我们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需要的精神支撑。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愚公移山精神与脱贫攻坚的内在联系,把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贯穿于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强烈共识和自觉行动。 
一要咬定目标、尽锐出战。愚公立下移山的宏愿,带领子子孙孙叩石垦壤、挖山不止,历经千难万险仍然不改初衷。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要有这种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到2020年只有3年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未来3年我国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完成脱贫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要主动站位全国脱贫工作大局,清醒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一鼓作气、尽锐出战,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坚决打赢这场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脱贫攻坚战。 
为了挖掉贫困这座大山,济源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指引下付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上个世纪50年代,深受旱涝之患的济源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治理蟒河大会战,两次受到国务院表彰,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锦旗“蟒河驯服、万民受益”。上个世纪70年代,济源响亮地提出“向高山水利化进军”,完成了王屋山、鳌背山、天坛山三大水库建设,使山区13.5万亩“望天收”的“火旱田”变成了“保丰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济源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抓住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移民搬迁等重大机遇,大力推进迁户并村、整村安置,让许多原本地处深山区、封闭落后的贫困村、贫困户搬出大山、迈向新生活。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饮水安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硬化路、居民组“组组通”硬化路,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存环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以来,经过认真排查、精准识别,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9个,贫困人口2116户、7218人,尽管总量不大,却具有点状分布、居住分散的特点,而且大多数缺乏劳动能力、贫困程度较深,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脱贫攻坚的难度较大。我们切实按照中央、省委要求部署,用愚公移山精神激发全市上下的热情和干劲。压实市级主体责任、镇级包干责任、村级直接责任、驻村帮扶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督查巡查责任,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社会参与,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构建全社会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的大扶贫格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学习研究中央、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措施,紧密结合济源自身实际,坚持问计问需、扶贫政策、帮扶措施、增收增效四个“到户到人”,用好脱贫政策的“组合拳”,打好脱贫攻坚的“总体仗”“主动仗”。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市累计实现36个村、1442户、5238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2017年扶贫项目资金支付率、小额信贷户贷率、动态调整信息数据准确率三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济源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专题信息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用并报送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和新华网等多家中央级媒体对济源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报道。截至目前,全市还有未摘帽贫困村23个,未脱贫人口674户、1980人。我们向全市人民作出承诺,今年将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决胜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要精准施策、攻坚克难。近年来脱贫攻坚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必须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真正拔除穷根、开掘富源,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党中央、国务院前不久下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三年行动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着力在“精准”二字上狠下功夫、在“绣花”二字上做足文章,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见底见效。 
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摆在重要位置,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同步发展;把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贫困程度不同的镇统筹起来,协调发展;把不同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区分开来,因户因人施策。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热点难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一是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发挥济源工业基础好、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在尊重市场规律、符合客观实际和体现地方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坚持“公司+基地+农户”带贫模式,培育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6个。其中,绿茵种业公司依托蔬菜制种产业,积极助力山区脱贫攻坚,打造了“王屋山”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和“绿茵”专业化蔬菜种子生产品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也是河南省唯一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带动全市蔬菜制种面积达3.2万余亩,涉及贫困村39个、面积6786亩,带动贫困户235户。创新“旅游+”扶贫模式,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制定了乡村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打造4大旅游产业扶贫带,重点培育了一批旅游产业扶贫特色村,目前我市发展旅游产业户数已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数的61.7%。探索“电商+服务业”扶贫模式,出台《济源市电商扶贫工作方案》、电商扶持政策等,建立59个电商服务站,培育了一批电商脱贫致富典型人物。二是选准土房土窑改造这个“突破口”。济源山区、丘陵面积大,历史上山区群众形成了以土房土窑为主的居住模式。土房土窑建造采用传统的夯土工艺,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比较安全,而且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根据这一实际,我们深入研究中央、省委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在确保群众住房安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增加群众负担、保留地方特色留住乡愁等前提下,部署实施“愚公新居”工程,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分类出台政策:进行修缮加固的,在国家、省补助100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每户再补助5000元;确需拆除重建的,在国家、省户均补助170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按户籍人口每人增加8000元补助。对申报省级传统村落及位于景区和景区周边的村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重点修缮保护,发展乡村旅游。在此基础上,实施改院、改厨、改厕、改门窗、改墙(地)面、改照明灯、增添或更新简单家具等“六改一增”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土房土窑改造,把乡土民居保护与开发、群众住房安全与增收结合起来,投入少、见效快,有的还成了乡村游景点。比如,邵原镇双房村与外来客商合作,对原有的土房土窑统一改造,以保护弘扬民俗文化为基点发展乡村旅游,每年红叶节期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带动50余户居民从事第三产业发展,其中娲皇谷居民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5000元左右。三是抓住增孝扶贫这个“关键点”。贫困老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老人由于子女成家后户口分开被认定为贫困户,而老人本身又不具备劳动能力,实现稳定脱贫的难度很大。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坚持把扶贫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在全省率先推出“增孝关爱”扶贫政策,财政多补点,子女少拿点,孝心多尽点,让贫困老人成功脱贫、安享晚年。出台赡养费补贴政策,子女每月给每位老人寄存200元以上的,民政部门补贴100元;寄存金额低于200元的,按照50%给予补贴。截至目前,我市共有463户576名老人享受到此项政策。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研究出台关于提高增孝扶贫“积极改善老人住房条件”补助资金的政策措施,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人、纳入低保范围的老人、贫困残疾人家庭的老人或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在农村单独居住半年以上的老人,现有唯一住房为危房、子女积极改善老人住房条件的,在落实其享受危房改造相关补助金额的基础上,按子女为老人修缮加固、新建住房额外投入除去危房改造补助金额在10000元—20000元的,补贴3000元;20000元—30000元的,补贴5000元;30000元以上的,补贴8000元。通过增孝扶贫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村贫困老人的脱贫,弘扬了孝善文化,增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子孙,我们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最终是为了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央三年行动计划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确保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确保有学上、上得起学;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大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救治和保障;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居住条件,确保住上安全住房。要量力而行,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目标,避免陷入“福利陷阱”,防止产生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待遇的“悬崖效应”,留下后遗症。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体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温度”。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台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的政策举措,切实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济源始终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标尺,将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一是开展教育扶贫。在全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双千双扶”活动,扶“今天”更扶“明天”,千名教师结对千名学生,努力让贫困户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确保每个贫困孩子在各个教育阶段“有学上”“上得起”的同时,绝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济源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开展生活补助,每生每年补助5000元。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000余名教师参与了政策宣讲、走访座谈活动,1380余名困难学生得到一对一精准资助。二是开展健康扶贫。推进互联网+智慧健康扶贫,建设互联网+健康扶贫智慧管理平台,为因病致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健康扶贫服务卡,实现“一卡在手、看病无忧”。开展家庭医生“一对一”签约,建立贫困人口慢性病家庭“一对一”家庭签约服务体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月至少上门提供一次医药配送、用药指导、体检诊疗等免费服务。全面实行“两提高一兜底”政策,对于取得慢性病证的参保贫困患者,报销比例提高到85%。对超出省限额标准的肾透析贫困患者,其超出限额的医疗费用按85%的比例进行报销。截至6月底,全市贫困人口门诊慢性病就医2200人次,医保合计报销63.3万元;全市贫困人口住院就医606人次,医保报销259.7万元。三是推进就业创业。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济源市返乡下乡创业就业助力脱贫攻坚示范项目评审认定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推动就业创业扶贫的政策体系。搭建贫困群众就业平台,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和每周二、周五招聘会等活动;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困难群众就业。截至目前,已实现转移就业1686人,其中公益岗安置367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27人,就近就地吸纳375人,居家灵活就业468人,其他形式就业249人。四是实施“一揽子”保险工程。济源市政府出资与中原农险公司签订扶贫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人身意外伤害、农村住房、种植业、养殖业、医疗补助等5大项9个险种的“一揽子”保险,基本涵盖了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揽子”保险实行以来,市财政共投入资金121万元,撬动了高达3800万元的风险保障。扶贫“一揽子”保险为贫困户在创业脱贫过程面临的各类风险提供保障,为贫困户脱贫增加了一道“防火墙”,有效避免贫困户因病返贫、因事返贫、因灾返贫。 
四要坚持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愚公移山精神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归根结底要靠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改进帮扶方式,提倡多劳多得,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中央三年行动计划指导意见也明确要求,开展扶志教育活动,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深入开展文化扶贫,鼓励各地总结推广脱贫典型,宣传表彰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贫困群众。我们要坚持志智双扶的工作理念,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强化脱贫光荣导向,更加注重培养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更加注重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针对部分贫困户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等问题,科学统筹谋划,创新工作模式,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积极推进实施“志智双扶”。一是加强舆论引导。为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感召力,我市统一设计了具有济源特色的扶贫宣传标识(由愚公移山雕像和“立下愚公移山志,打好脱贫攻坚战”组成);统一扶贫漫画、标语、宣传牌的制作样式,统一提供通俗易懂接地气、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宣传内容,比如“挖掉穷根子,摘掉贫帽子,过上好日子,决不掉链子”“脱贫要脱穷根子,帮扶不帮懒汉子”等。开创全市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制度,推出全省首个精准扶贫logo,开通“济源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实现了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脱贫攻坚宣传的全覆盖,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抓好文化扶贫。紧贴基层群众口味,创新改进宣传方式,编排了《向脱贫之路进发》《精准扶贫结硕果》《第一书记到俺村》《健康扶贫快板书》《产业扶贫快板书》等节目,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咱们一起奔小康”、“文化扶贫”乐乡村、“文艺轻骑兵”等系列文化下乡宣传活动。扶贫文艺演出既让贫困群众享受了文化大餐,又提升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三是突出典型带动。加大脱贫攻坚典型宣传力度,积极选树和宣传一批贫困户脱贫的先进典型,并组织“济源市脱贫攻坚巡回宣讲团”,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志气,消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王屋镇原庄村脱贫户侯小军,大儿子智力残疾、女儿上学、妻子长年患病,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妻子的姐姐及其两个儿子均是智力残疾,丈夫去世多年,生活也异常艰难。近年来依靠扶贫政策,侯小军通过发展养殖、种植业实现了自主脱贫,还主动挑起照顾妻姐及其两个儿子的重担。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侯小军被选为居民组组长,成为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四是推动思想改造。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群众加强思想帮扶,积极发挥村级“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作用,通过思想教育、情感交流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五是开展技能培训。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实训车间、自办企业、科技特派员等,向贫困户传授致富增收实用技术,举办贫困户劳动力、“4050”人员等就业技能培训班,实施“雨露计划”,通过集中授课、分组讨论、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等相结合的“精准滴灌”培训形式,讲政策、讲经验、讲技术,提高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努力。 
五要坚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要有愚公移山那种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毅力和韧劲。中央三年行动计划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更加注重帮扶的长期效果,夯实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基础。合理确定脱贫时序,不搞层层加码,不赶时间进度、搞冲刺,不搞拖延耽误,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要求,坚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加强统筹谋划,创新制度机制,持续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的成果。 
在工作实践中,济源市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制度化建设,注重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健全和完善脱贫攻坚工作长效机制,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当代愚公”、争做“当代愚公”,以挖山不止的拼劲挖掉“穷根”,以苦干实干的韧劲带动群众,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一是抓基层党建,打造“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实施“党建强基”三年行动计划,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结合今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强、脱贫致富能力强的人选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配齐配优贫困村两委班子。换届后,全市“双强”村党组织书记达到372人、占总数的67.9%。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五提四晋”工程,广泛开展“星级党组织”创建,2015年以来先后对6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行整顿,建成基层党建示范村50余个,提高了基层党建整体质量。二是抓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市在全市实施村集体经济增收三年专项行动,确定19个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着力消除空白村。目前,全市有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达到310余个,增强了村级组织自我发展和自我保障能力。三是抓结对帮扶,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和持续性。强化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责任,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截至目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帮助贫困村协调引进资金2.6亿元、致富项目325个,培育主导产业147个。强化党员结对帮扶作用,变突击帮扶为常态长效帮扶。在农村,结合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生产联手、就业联动等方式,让贫困户实现自主脱贫、稳定脱贫。在市直机关,将每月第一个周五确定为党建扶贫主题活动日,组织党员开展入户走访、“一对一”帮扶。近年来,全市共有15000余名农村和机关党员参与结对帮扶,先后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8000余件,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园30余个,发展旅游农家乐200余家。四是抓村企共建,开展“双联双助双促”行动。在全市选择有明显资金、信息、人才优势的66家企业,与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7个重点非贫困村结成对子,深入开展“企业联村、专员联络,助村增收、助户脱贫,企业和村党组织相互促进”行动,重点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富民产业、加工销售特色农产品、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等,实施精准帮扶。我市企业响应号召,迅速行动,积极帮助联系的贫困村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金马能源与王屋镇合作实施金农扶贫工程,涵盖金鸡、金猪、金果、金麦等一系列扶贫开发项目,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五是抓作风建设,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今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持续纠治“四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部署开展了作风建设三年行动,聚焦“四风”问题新动向新表现,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整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通过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转理念、转方式、转作风,促政治生态优化、促经济转型发展、促社会祥和文明。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的部署要求,重点查处脱贫攻坚领域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扶贫领域问题20起,处理31人,其中党纪政纪处分14人,约谈13人,免职1人。通过严肃问责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推动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以上是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指示精神的一些认识、思考和体会。这次全省扶贫干部培训班在济源、在愚公移山干部学院举办,体现了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领导对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刻理解,也充分体现了对济源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支持。衷心地希望各位领导、同志们对济源的脱贫攻坚工作多加指导、多提宝贵意见建议。让我们共同努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大力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确保实现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在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征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向党中央、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