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队伍  »  师资●培训
典型课堂案例:对话“小珊迪”——​一次完整的观课议课案例《小珊迪》
发布时间: 2023-08-23 | 来源: 教育体育局 | 作者:

                                                                         对话“小珊迪”

案例背景:

2010年第9期的《人民教育》回顾“《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在“最有影响力”的33个事件中,“观课议课”占有一席。《人民教育》对此的述评是:2006年第7期《人民教育》发表看似平常的两篇文章《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作者:陈大伟)、《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文化”的对话》(对话者:陈大伟 余慧娟),结果,“观课议课”一词在短短几年迅速在全国走红,并被学校广泛接纳。

其实,我们在2006年的时候就与陈教授合作开展了区域观课议课。应该说在全国是最早的。因为当时陈教授的观课议课的理论虽然已经构建完成,但那本《如何观课议课》还未出版。

我们在推进观课议课的实践中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的普及。当我们与陈教授联系做关于校本研修的理论培训时,陈教授提出给我们主动讲一些观课议课的理论。这是我们第一次把观课理念引入济源。第二阶段是我们随后确定了六所小学开展观课议课方面的实践性研究,并分别承担了各自的课题项目。后来,因为该项工作由另外科室接管暂时终止。第三阶段是以我们团队自主的方式邀请陈教授作为场外指导开始具体的观课实践。比较前两个行政层面的活动,我们自主开始的实践更具操作性,更能发现观课议课的优点与不足,这对观课议课理念的普及与推广更具价值和意义。

之前我在做教师发展团队建设的时候主要确定了两个内容,一个是专业阅读交流,目的是发现一下教师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另一个就是以完整的观课议课流程做一个完整的案例,具体分析一下观课议课在学校层面操作的可行性。就观课的流程而言,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1.选择授课内容,由授课教师根据自身的设计意图确定观课议课的主题。(所谓主题即大家在观课期间重点关注及课后交流时需要改进的问题。)

2.观课前,小组其他成员各自独立拿出自己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熟悉文本,比较目标选择的差异,以便有利于观课议课交流的效率。

3.观课时大家依据观课主题做出相对的分工,并借助录像机做好课堂活动的纪录。

4.议课时由主持人围绕主题调控交流现场,防止交流内容跑偏,跑散。同时整理由专人整理发言文稿。

5.结束后,观课成员依据活动感受整理自己的感悟,并提出相关改进的建议。

如果我们与之前的教研活动比较,不难发现两者有相同之处,当然也有差异的地方。这里的差异变化主要体现在观课时大家的关注点由对之前教师的教学设计便问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由此倒推我们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意见。针对大家各自教学习惯的不同,为了防止建议过于分散,这里由上课教师提出大家关注的地方,以此保障交流的针对性。

附:观课议课的原始资料

1.济源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第一期观课议课研讨公告

时间:2008年4月21日

地点:柿槟小学

授课题目:《小珊迪》

执教教师:张小娟

方式:

1、老师上第一节课,

2、第二节议课,课间休息

3、第三节另外一位观课老师同上本节课

要求:参与议课教师在课前提供自己的教学设计(初稿)

观课议题:通过读、说、思考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力求使小珊迪褪去一切“伟大”的光环,就像是学生的伙伴。

  如果这个目标没有达到,我失败在哪里?请关注。

附:《小珊迪》文本

   小珊迪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
  “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可是,我们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答应买一盒。可是在掏钱的时候,我发现身上没带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小男孩要见我。小男孩被带进来了。我发现他不是卖火柴的那一个,但可以看出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向珊迪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我让小男孩吃了些东西,跟着他一快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课前团队成员的教学设计

《小珊迪》教学设计

张小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小珊迪的品质。

2、结合说与写,感受小珊迪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他生命的尊严之源——诚信。

3、拓展开去,感悟生命的美好。

目标设计说明:

1、《小珊迪》是一篇选读文章,与第八册教材第二单元相呼应。第二单元讲的是有关人的精神财富的,包括了《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四篇课文。在《语文园地二》里,还有与之相关的口语交际训练和名言警句积累等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第二单元的这四篇课文,都侧重于从一个孩子(或晚辈)或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成人世界的精神财富,而《小珊迪》则是直接反映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本文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在这之前的其他版本教材里,《小珊迪》是作为精读课文出现的,而且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常常把“憎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激发学生对我们美好生活的热爱”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情感目标”。教师为了通过本课教学完成这个目标,不得不硬把学生往“政治立场”上拉,反而损害了小珊迪在他们心中的美好形象。而且,有时候学生会列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也很幸福”的事例来反驳,以致把这个目标的实现变成空洞的或强词夺理的口头说教。所以,我结合本册教材在全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结合第二单元前有“赞美自然”的第一单元,后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三、四单元等的特殊地位,将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设定为“感受小珊迪对生命的热爱,和他生命的尊严之源——诚信”,还给学生一个可亲可敬的小伙伴形象。

教学重难点:

读、说、写,感受小珊迪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他生命的尊严之源——诚信。

困惑与担忧:

1、课文所处背景与学生有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他们是否通过读、说、写就能体会?还有没有其他拉近距离的方法?

2、如果教师引导太多,把这一课上成精读课该怎么办?

教学过程预设

设计意图或思考

一、引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分享一篇文章——《小珊迪》,(板书)谁读过它,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学生初谈感受。

  这篇文章学生自己读过,但读得不深。我想先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小珊迪的印象,由此直入中心,学习课文。

困惑:

1、现在谈感受肯定很浅,甚至有偏差。这样的导入合适吗?

2、要么直接从“诚信”导入?

3、还有哪些合适的方法?

二、感悟生命。

1、带着任务读课文:

“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那么,小珊迪的哪些品质打动了你的心?

2、画出有关句子,思考、讨论。

3、汇报、交流。在交流中有感情朗读。

本部分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珊迪的性格特点。通过我对本班学生的了解,预设他们可能会抓住小珊迪在被撞后还要把4便士还给我的行为感悟到诚信,会抓住小珊迪对弟弟的挂念体会他的负责任、善良、对家人的爱等。

另外,学生还可能抓住小珊迪卖火柴时的外貌、言行体会他饥寒交迫的困境,更为他照顾弟弟的行为感动。

本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找——说——在此形成的情感基础上再读”的方法去感受小珊迪的美好品质的。

三、突破难点。

1、抓住“卖火柴”感悟“生命的尊严”。

2、抓住“担忧弟弟”感悟“对生命的热爱”。

    读本文时,学生的重点常固定在“小珊迪还钱”上,而对小珊迪“卖火柴”的行为只停留在“生活所迫”上。其实,身处小珊迪的困境,能不偷、不抢、不骗、不乞讨,而是靠卖火柴想诚实地维持自己的生活。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可贵的尊严啊!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小珊迪还钱的行为实实在在是出于他的本性,没有半点造作。

四、联系生活。

1、生活中,我们遇到过像小珊迪这样的人吗?举例子。

2、赞美生命的高贵。

   这个环节,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现实中寻找小珊迪的影子。这样,远在历史长河里,远在异国他乡的小珊迪化身为学生的身边人,更令人感觉可亲、可敬,对他的不幸遭遇更生同情。

五、作业。

  小练笔:

  我也是个“精神富翁”。

   学习别人,提高自己。作业一方面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互相学习;一方面训练学生写作,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一反馈。

担忧:

  我想通过读、说、思考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力求使小珊迪褪去一切“伟大”的光环,就像是学生的伙伴。

  如果这个目标没有达到,我失败在哪里?请关注。

同伴跟帖:

                                  《小珊迪》的教学设想

                                        亚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说出各自体会;

2、通过交流、讨论、引导,让学生能够发现并找出各自身上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勤俭、惜时、敬老、乐观等;

3、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主要环节:

第一阶段:初步感知

1、 出示题目,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方式:默读。不设定任何问题提示,让学生自由阅读,防止限制他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尊重自我的信心和机会。同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阅读,重新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找现场的感觉。这一点很重,一是可以把握学生阅读的进度,他们或快或慢不好把握,与其说我们来猜,还不如直接衡量;二是,读出现场的感受,这可能与我们以前的课前备课不太一样,一定要找到当时的感受,而不是原来的设定,这一点很重要。该环节计划用时5分钟。)

2、征求学生意见,有没有读不懂,读不通,不理解的地方。

(最好是经过思考以后,举手回答。这里要提示学生,任何问题都可以说,并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疑惑,因为,课堂上没有难易之分,只有你我之别。)

估计出现的问题:

1、便士与先令的换算率是多少?(次要问题,减少纠缠)

2、爱丁堡在哪里?(次要问题,减少纠缠)

第二阶段:发现文本

3、“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中的美好品质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核心问题,要慎重处理。)

 回答:待定,估计多数要说到诚信。

继续提示:你们从哪里读到了诚信或“”?(目的,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刚才的阅读质量。)

回答:估计会较多,但应该一一列出学生的答案,即使不写一定要重复来认可他们的劳动成果。(处理这个环节的好坏要影响本节课的进度)

4、在我们已有的知识中,你还有类似的故事要给大家说吗?可以不仅仅限定在诚信上,也可以是“守信、勤俭、惜时、敬老、乐观”等等。

(目的,不让学生拘泥于一篇课文之中,而是以此为原点,以联系为射线,表达出自己理想少年的界定和解答。)

第三阶段:个体呈现

5、我们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发现这些精彩,需要两样东西,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你们说呢?刚才大家说的都很精彩,你不想把这精彩记录下来吗?我们都期待这种精彩的呈现。

下课!

思考:这样的设想里有很多空间,其中没有一个可以按部就班操作的东西,因为,我并不清楚在课堂上到底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引导是否真正达到设计的意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相信学生,与他们一起阅读、思考一定会很有意思。要知道,上一节有意思的课是不错的诱惑。可以试试。

《小珊迪》教学设计

张亚琴

一、直接导入:今天学习《小珊迪》,请大家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开门见山,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估计要比教师所谓的导入要大。)

二、读课文,学字词。

学生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或者觉得有用的字词,根据上下文揣摩意思,进行交流。顺带解决不理解的问题。(字词是语文素养之本,是“写”的组成者,不能忽略它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小学学生。另外,如果学生知道在阅读课文时根据上下文来揣摩词语意思,对于其“自动化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种促进。)

三、读课文,学精神。

提问: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学习文中人物的什么精神?学生读课文自己解答。

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文中的“美好品质”。用文中的故事做缘由,自己的语言做总结。(教一篇课文,应该以学习方法的掌握为主,对于中心句的知识,可以不提名字,但一定要知道文章中是有这样的句子这样的作用的。对于文中人物的精神,不应该忽视,但它应该和文本解读契合在一起。)

四、读课文,学写法。

再读课文,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以后写日记或者作文学习。

语言描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并学习。(此环节安排是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提高写作能力。)

五、读课文,明收获。

语文课,应该充满朗朗的读书声。所以,从读书声开始,到读书声结束。不离开文本的学会知识,教师乐亦无穷也!!!

第一次设计小学语文,对学生和文本都不熟悉,真可谓算作是纸上谈兵。但领导发话,加上自己的习惯,这“兵”呀,还得谈到自认为的最好。本设计可能容量大,但如果把握好,或者平时有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话,应该问题不大。

多次接初一,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文本解读的思考,则更是五花八门,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从文本里找问题的答案,所以我的设计也是立足于文本思索探究上,请有经验的老师指导。

《小珊迪》教学设计

张娟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抓住重点语句和段落,感受小珊迪身上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和段落,品悟小珊迪身上的美好品质

解读教材:

本文的文眼是“美好的品质”。《小珊迪》在旧教材中是一篇精读课文,是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在现行教材中是一篇选学课文。这篇文章是100多年前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依据他亲身经历的事实写的。讲的就是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作者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穷人的悲惨命运。这也是当时的作者要揭露的社会现实。旧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切实打好两个基础——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的基础和思想道德的基础。尤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得比较鲜明,要求培养出来的人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我认为这是编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把《小珊迪》作为精读课文选进教材的依据。因此当时的教师在讲这课时把落脚落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上。而现行教材选择这一课我猜想它不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也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还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那么它的现实意义何在?我想,这篇课文打动我们的不是文章的语言和写法(当然本文的语言和写法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是小珊迪贫困的处境、是小珊迪为生计而乞求叫卖的形象、是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是小珊迪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这些优秀品质是健全人格的一种体现,而这些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做人的品质,这也正是本文独特的人文价值所在。因此这节课的定位应定在对小珊迪美好品质的探讨和学习上。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因此,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应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时围绕“小珊迪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自学”(画出重点句子)——“自悟”(用批注法在句子旁批注上自己的读书体会)——“互说”(交流体会)——指导朗读,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又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金斧子》,思考:故事中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理念】因为变化的、新鲜的事物可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一改以

往的直接导入,而是以故事、影像或其它形式的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在无形中扩充了阅读量。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六年完成的阅读总量是145万字,如此浩大的阅读任务如何完成?课堂上补充课外知识是一种方法。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画出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词画下来?

2、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解疑,师适时指导。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概括课文的能力。

三、品析语言,感受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珊迪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思考:小珊迪是个怎样的人?把感受或体会批注在旁边。

2、生默读,画出相关句子并批注。

3、全班交流。

(方式:生读画出的句子,然后品析、指导读。每个句子都按照这样的流程来品味、理解。只是品析、读的方式不同。)

4、称赞小珊迪。

【设计理念】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大量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各种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一些读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熟练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能力的培养便落到了实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表达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采用批注法让学生勾画句子,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勾画后,谈体会,朗读语句。如此读说结合,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凸显了语文的工具性,又丰富了人文性。此举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拘束学生的表达,学生在深入读文的基础上,品词析句,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对文本的理解也自然而然由比较肤浅到较为深刻。

四、拓展延伸

搜集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

【设计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续,也为了完成阅读任务。


《小珊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史小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小珊迪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

2、通过朗读,感悟小珊迪的诚实善良,拨动学生的感动之弦。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后,老师又细细地品味了课文,对于小珊迪的悲惨故事,我表示深深地同情,同时也被小珊迪美好的品质感动了。你们在读的过程当中有过这种感受吗?这节课,我们交流一下。
    二、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1、课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激发了你的同情之心?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灵?请大家选择一种心情,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并作以简单的批注。    

2、学生自主研读,教师巡视,随机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  

A交流话题一:课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激发了你的同情之心?
  预计学生画出的重点句子有:  

(1)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初次朗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由此画面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表达你的同情之心。

    (2)“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你去换零钱。”
  抓住“饿”、“乞求”让学生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学生练读,读出那份同情。

随机分角色读课文,指导好小珊迪与先生的对话。

小结: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还被马车撞倒,轧断了双腿,真是雪上加霜啊!
  B交流话题二:课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灵?
  预计学生交流的重点句子有:
  (1)“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思考:珊迪生命垂危,可他此时想到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朗读指导,读出对珊迪的敬意。

(2)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小珊迪的善良以及那份深深的责任感。  

(3)我握着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思考:我从不买他的火柴到答应永远照顾一个陌生的人,这到底是为什么?    

4、想象说话:  

师:其实课文中还有一个很感人的情节没有写出来,那就是当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后,是怎样吩咐他的弟弟小利比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5、代表汇报。    

三、总结升华

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那个买火柴的先生,亲眼目睹了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后仍不忘归还那四个便士,亲眼目睹了小珊迪在临死前仍然挂念着弟弟的感人情景。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临死前的小珊迪说什么?拿起笔来写写吧。    

2、请写完后的同学读一读,

8、总结:

 同学们,正是小珊迪的诚实换来了一个陌生人的信任,正是小珊迪的善良赢得了一个陌生人的尊重,正是小珊迪的守信实现了他的心愿。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吧,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那样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小珊迪》教学设计

李新乐

思路:通过让学生体会小珊迪的“可怜”,来反衬小珊迪的行为中所折射出来的品质的光辉。

一、导入。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位小朋友——小珊迪。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我想先给大家朗诵一遍,大家听一听,小珊迪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品读。

围绕小珊迪的“怜”展开。

1、小珊迪冷吗?——“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中,他身上……又薄又破……瘦瘦的…..发青…..赤着…通红

2、小珊迪卖出火柴了吗?——①“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②“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

③“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④“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

引导学生体会小珊迪言语中的四个语气层次,为后面体会小珊迪的高尚品德做伏笔。

3、小珊迪临死时说了些什么?“我换好零钱,往回跑……”

四、总结。你们觉得小珊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者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将小珊迪的故事呈现出来。

六、作业。续写:我和小利比

(第一次,不知道从哪入手写教学设计,如果上这节课,我有两个担心:一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小学生们交流;二是会不会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晚上,又给孩子朗读了几遍,感觉小珊迪的“怜”才是文本描写的重点,于是就写下了如此的教学设计。)


《小珊迪》教学设计

聂春云

一、导入:

你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吗?能简单讲一讲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的故事.板书课题

目的:学生应该听说过或看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此举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采用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表现,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拉近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初知文本,把文本读薄

1、请速读文本,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一口气说出所有文中的人物,并围绕人物根据课文内容说几句话。

目的:培养学生简要的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抓文章的主要骨架,能把文本读薄。

三、细读文本,把文本读厚

(一)、浅层感知

1、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读出画面,读出感受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师相机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凝结成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目的:引导学生在浅层面上初步感知人物情感,对人物对事件有初步的感受。

预设:

1、看到了饱受饥寒的小珊迪。(被车轧伤的小珊迪;让弟弟还钱的小珊迪、、、、、、)

   2、我想说小珊迪真可怜。(他真诚实。他真善良、、、、、、)

(二)、深层体会

设疑:读完课文后,最让你震惊和感动的是什么?

预设:被车轧伤临死前还让弟弟给“我”送钱。

设疑:难道他不需要钱吗?

1、感受饱受饥寒和饥寒交迫下的尊严

(1)、从哪可以看出他饱受饥寒?指导朗读3至9段,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对话前的提示语。(请求——想了一会儿——乞求)

(2)、再读3至10段,一边读一边想:“我”想可能上当我。“我”的猜想有根据吗?我断定他不是哪种人?

(3)、交流:当我想到___,想到___,我猜想我可能上当了.但我又觉得他不是____的人.

(4)、他在那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直接乞讨呢?

此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体会到小珊迪宝贵的在最艰难境遇下的尊严。

2、    感受小珊迪的美好品质

(1)、这样一个和哈默一样在人生最艰难的境况下依然用自己的劳动赢得尊严的男孩,这样一个可敬的男孩,他却被马车轧伤了。当马车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却了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当他躺在自家的破床时,他会和弟弟有怎样一番对话呢?

(2)、有感情地朗读第14、15段,边读边想,“我”为什么答应了小珊迪永远照顾小利比呢?

3、直接抒发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17段。

(2)、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小珊迪说些什么呢?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你还知道哪些美好的故事。能讲一讲吗?

2、请欣赏席慕蓉的诗:我知道这世界不是绝对的好

           它有离别

           有衰老,上苍啊,

           请俯听我的祈祷

   此时此刻,如果给你一分钟让你祈祷,你想祈祷些什么?

3.授课教师课堂实录

《小珊迪》课堂实录

柿槟小学  张小娟

教学实录:

课前大屏幕出示:比金子更可贵的,是……

一、图画引路,练说,感受小珊迪对弟弟的爱。

1、教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它的名字就叫《小珊迪》,(板书课题),就让这幅图画把我们带到小珊迪的身边。

2、出示图画,学生观察。

(1)教师:我看到了大家各种各样的表情,请大家说说图上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

学生:小珊迪躺在草铺成的床上,他的腿被轧断了,血把破烂的被子染红了。

学生:小珊迪家里很穷,他受伤了,正躺在床上,他的弟弟正在一旁哭泣。

教师:谁能观察得更仔细?刚才有同学说小珊迪家里很穷,谁能抓住这一点来谈谈。

学生:小珊迪家里破破烂烂的,房顶上结满了蜘蛛网。可怜的小珊迪躺在破床上,已经奄奄一息了。弟弟小利比在他身旁哭泣,他俩都是面黄肌瘦,可以看出他们天天在挨饿。

学生:小珊迪兄弟俩面黄肌瘦,衣服破烂不堪,可是旁边的那位先生却衣着整洁,不胖也不瘦。

教师:刘涛同学能从外貌将人物进行对比。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位先生,也就是“我”家境比较富裕。那么,谁能把自己的话填到这里面去说一说,读一读呢?

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                                          

                                           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14自然段)

(2)学生思考。

(3)同桌交流,教师倾听、点拨。

(4)全班交流。

学生: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他的腿被马车轧断了,血不停地从伤口流出来。小利比扶着床柱低声哭泣。小珊迪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教师:他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谁的脑海里还浮现出了另外一幅景象呢?

学生: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他和弟弟利比的衣服都已经非常破了。他家的窗户也破了一个大洞,刺骨的寒风从破洞吹进来,让人感觉冷冷的。小珊迪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教师:你的语言比这幅画更能打动我们的心。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珊迪的话,看看发现了什么?

3、读懂小珊迪的话。

学生:我可以看出小珊迪很关心自己的弟弟。

教师:请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学生:我发现小珊迪的话里共有五句。第一句很长,讲自己因为被马车撞了不能还钱;第二句很短,讲自己快要死了。三、四、五句都是对弟弟的牵挂。所以,我看出他很爱自己的弟弟。

教师:婉莹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还可以把这标点也读出来。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

教师:你读出了什么?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呀?

学生:珊迪平时就很关心弟弟,很照顾弟弟。自己快要死了,还牵挂着弟弟。

教师:我的生命即将消失,可你却还无依无靠地活在这世上。你还那么小,不能为自己挣来一块面包;你还那么小,不会缝补那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你还那么小,在漆黑的夜里,当刺骨的寒风吹来时,你会感觉冷的。可怜的小利比——

学生(齐读):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教师:我在读书的时候,也用到了婉莹的读书方法——从细节入手。我观察到,在这些话里,有两个“可怜”——

学生:一个是“我”说小珊迪可怜,一个是小珊迪说小利比可怜。

教师:谁更可怜些呢?

学生:小珊迪更可怜,他被马车轧断了腿,就快要死了。

学生:小珊迪可怜,他就要失去生命了。而小利比还能活下去。

4、小结:

教师:可是,我们认为可怜的珊迪却觉得弟弟比自己还可怜。他希望在自己死去之后,弟弟仍能好好地活下去。小珊迪对弟弟的关爱、对生命的热爱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接下来呢?让我们快读读15、16、17自然段吧!

(学生读。)

二、感受小珊迪其他的美好的品质——诚信、有尊严等。

1、自学1-13自然段,提出要求。

教师:是啊,我每次读这篇文章,都会深深地被它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请大家默读课文1-13自然段,看看小珊迪的哪些品质还打动了我们的心?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学生默读1-13自然段,划打动自己的句子,在句子旁写下最想说的话。教师巡视、点拨。

3、要求提早完成的学生和别人交流。

4、全班交流。

交流集中点:

(1)饥寒交迫的小珊迪急切地想卖出火柴。(3-9自然段)

学生(先读小珊迪的外貌描写部分,再谈):我发现小珊迪穿得很单薄,他很冷,而且是赤着脚的。可从刚才的图上,我看到他的弟弟穿着鞋子。

教师: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小珊迪把唯一的鞋子让弟弟穿,他很——

学生:他很爱自己的弟弟。

教师:你能抓住这一点来体会,很了不起,说实话,我并没有在意,我要向你学习。谁还能谈一谈?

学生:小珊迪很饿,也为了让弟弟吃上东西,在寒冷的冬天卖火柴。

学生:他什么都没有,就依靠卖火柴维持生活。

教师:你从哪里看出他什么都没有?

(学生读小珊迪的外貌描写。)

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这段话呢?

学生:带着同情的语气,因为他很可怜。

教师:请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学生朗读。)

学生:我从小珊迪不断乞求先生买火柴体会出他很饿,非常需要钱买食物。

学生:他不但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弟弟。

教师: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小珊迪和“我们”的对话。

(学生读。)

(2)改动课文,体会尊严。

教师: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小珊迪的急切。如果事情是这样发展的——又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大屏幕出示:)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他对我们说:“先生,请施舍给我些钱吧!”
  “不,我们没有带零钱。”我的同事说。
  
“求求您了,我只要1个便士!”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可是,我们没有带零钱。”我对他说,“我明天再给你。”
  
“请您现在就给我些钱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还得照顾我的弟弟,他也饿着肚子呢!求求您了。”

(学生读。

分段读,学生读红色的段落,教师读黑色的。

学生谈感受。)

学生:我发现真实的小珊迪并没有说“我还得照顾弟弟呢”,而这里面说的。这样更能让大家买他的火柴。

教师:你觉得小珊迪该这样说,才能更博取“我们”的同情,是吗?

学生:我觉得这里的小珊迪不如真实的小珊迪。这里写他一直在向先生们乞讨,让大家“施舍”给他钱,就像乞丐一样。可真实的小珊迪并没有这样做,他是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显得很有尊严。

学生:小珊迪如果请求别人“施舍”的话,不劳而获,就失去自己的尊严了。

教师:说到这里,不禁让我们想起学过的一篇课文——《尊严》。哈默是这样说的——

学生:我要先干活再吃饭!

教师:卖火柴再微不足道,也是一种劳动。小珊迪靠劳动维持生活,这不就是生命的尊严吗?那么,我们在读这一部分时,不能光读出同情,要怀着对小珊迪在困境中,仍然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的尊敬去读。

(分角色,教师、学生读原文中的这部分。)

(3)我对小珊迪的猜测。(第10自然段)

学生(先读,再谈):我读出了作者开始有些怀疑,可后来还是信任了小珊迪。

(4)让弟弟把零钱还给“我”。(11-13自然段)

教师:让我们共同关注13自然段。

(学生读。)

教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学生:马车的主人轧着人了也不管不赔,我想对他说,假如是你被轧了,你是什么感受呢?

教师:对,这是正义的呼声!大家想一想,小珊迪贫寒的困境中、在遭遇不幸的绝境中,有没有一句埋怨、愤怒的话呢?

学生:没有!

教师:他想的只是——

学生:把钱还给“我”。

学生:谁来照顾自己的弟弟。

学生:我还读出了:小珊迪要死了,还让弟弟把钱还给“我”,他很诚实。

学生:小珊迪就要死了,他也没有用这4便士去买食物、买衣服,而是把它还给了“我”。他真是一个诚信的人。

教师:这就是小珊迪,无论他是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还是在即将死去的绝境中,他的心始终站在真、善、美的一边。

在这,我想就13自然段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当时的英国,1先令等于12便士。小利比替哥哥还给我4便士,说还有7便士找不到了。那,还有1便士呢?

(5)小珊迪为什么不把属于自己的1便士也还给“我”?

学生:那1便士是“我”给小珊迪的火柴钱。

教师:既然小珊迪要还给我钱,诚信做人,为什么不把这1便士也还给“我”?

学生:因为这1便士是小珊迪卖火柴得的钱,是属于自己的,不需要还给“我”。

教师:也就是说,不是自己的,小珊迪——

学生:坚决不要。

教师:是自己劳动所得的——

学生:就不需要给别人。

学生:这是自己的,是堂堂正正地属于自己的。

三、小结:

教师:对,小珊迪就是这样的人,诚实可靠、实实在在。让我们模仿《尊严》中杰克逊大叔评价哈默那样来对小珊迪说:

别看小珊迪饥寒交迫,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

学生:有诚信。

学生:有尊严。

学生:关爱弟弟。……

(教师板书学生的回答。)

教师:所以最后作者才说——

学生:“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教师板书:打动人心。)

(下课。)

5.课后议课纪录

济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第一次观课议课实录

亚歌摘要整理)

时间:2009年4月21日

地点:柿槟小学

执教教师:张小娟

方式:

1、张老师上第一节课,

2、第二节议课,课间休息

3、第三节聂春云老师再次上本节课

观课议题:通过读、说、思考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力求使小珊迪褪去一切“伟大”的光环,就像是学生的伙伴。

  如果这个目标没有达到,我失败在哪里?请关注。

议课实录:

召集人:常亚歌

授课教师:张小娟

议课教师:王晓琳、张亚琴、张娟、史小娟、聂春云、李新乐

常亚歌:现在请张老师就上完本节课后的感受简要谈一下:

张小娟:这篇课文是本书选读课的第一篇,我感到是对应本册书第二单元的,本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对人的精神财富的发掘上面。比如《尊严》,那么《小珊迪》这篇课文是讲的一个非常讲诚信的一个故事吧。我讲这篇课文要达到两个目标:第一要让学生了解小珊迪非常讲诚信;第二我像以这篇课文作为练习的一个文本,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小珊迪的这种诚信给写出来的。

开始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出示多媒体图片,上面画着小珊迪躺在床上,被子上血血迹斑斑,他的弟弟穿着又大又破的鞋子跪着床头,一个绅士模样的人,站在床头,俯身对小珊迪说着什么……)并向学生提出看到了什么?想让学生体会小珊迪在饥寒交迫当中依然牵挂着弟弟,依然牵挂这把剩余的钱换人别人。让学生体会小珊迪金子一样的品质。

然后,让学生学习1-13段。再具体地在文章中对小珊迪的诚信品质进行发掘。最后,我设计一个问题:一便士哪去了?设计这个问题我也很担心,担心把学生对小珊迪充满同情的氛围给他破坏掉。我做这些就是想还原小珊迪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一个不造作的孩子。

但我讲完以后发现我的时间已经不够用了,其中还有一个环节没有来出示:这个环节是一个写话练习,是他弟弟小利比的一个回忆,具体内容是写他在家等哥哥挣钱回家的时候,发现哥哥被车撞成了重伤,被人抬了回来,生命奄奄一息。此刻,他和哥哥的一番对话……这个环节就是想让学生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来揣测小珊迪的心理活动。

我上完课以后有一个遗憾,就是没有让学生联系到生活,就是读完这篇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像小珊迪这样的人。

常亚歌:我想知道,你课前原来设定的东西与课堂的成才是否一致?

李新乐:(插入)就是刚才那个联系生活的东西没有显示出来。

张小娟:这个由于时间原因就没有出来。

常亚歌:就是已经展示出来的东西与课堂生成的东西一样不一样?

张小娟:有些出入。

常亚歌:具体有哪些?

张小娟:最明显的就是一个学生提出,那个马车夫你把小珊迪撞坏了,跑了,他有责任。这可能是我设计的一个缺陷吧,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一直反对把这篇课文往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这个方面引导,没有想到学生在我这个强烈信号的干扰下,他还是提出这个问题来。

常亚歌:刚才你提到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小珊迪热爱生命,很讲诚信”。你感到对这个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

张小娟:我感到,热爱生命这个东西是我硬把它说不来的;诚信好像学生都容易理解……

常亚歌:学生在什么时候把诚信说出来的?

张小娟:嗯…(思考,好像并没有注意这个细节)

常亚歌:“诚信”在这节课的那个时间段里说出来的,你有印象吗?

张小娟:好像是在最后的第13段的时候,学生说出来的。

常亚歌: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学生找出了“诚信“。你想让学生在这个时间段中找出”诚信“还是应该更早一些?

张小娟:我觉得应该在我出示插图的时候,让学生说出小珊迪的时候就应该说不来。

常亚歌:看插图的时候,学生能说不来不能?

张小娟:(没有直接回答)好先我觉得这个插图的重点把学生引导小珊迪的可怜上了……

常亚歌:所以呀,有时候我们设计的东西与实际情况是有一些出入的,有的时候还不较大。昨天,我看了一篇周国平写的电视与读书。一个观点很好。他说:“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我现在想知道,这个图片出来以后,达到你的预期目的没有?

张小娟:……

常亚歌:我可以说,图片肯定让学生读不出诚信来。

张亚琴:是,读不出。

张小娟:是的,有点偏了。

张娟:我这里说一下我的意见,小娟老师这样设计可能有他的目的,你看,图片上展示出那样贫困,饥寒交迫,但小珊迪还要坚持让弟弟还别人的钱,这更能体现出他的诚信品质。但出现这种读不出诚信的现象,可能是一个操作上的问题。

常亚歌:这不是一个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苗红霞:我觉得能不能这样引导一下,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一个问题,他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

张娟:能不能这样引,你看小珊迪在这样的家境下,让然坚持把钱还给作者。你看出了他什么样的品质?这样就可以引出来了。

常亚歌:这个地方我们暂时画一个分号,

接着往下问

常亚歌:小娟,这篇课文学生在上课前读了几遍,你都给了他们什么预习提示?

张小娟:有两、三遍吧,提示嘛就是是关于先令与便士的换算,重点词语的读音以及自然段的标识。还有一个就是,让学生简要说一下弟弟发现哥哥受伤回来之后他们的对话。

常亚歌:提示大家,我们在议课是时候,最好以课堂案例为引入与上课老师对话,不提倡以命令的口气,你应该这样做,或应该那样做。我现在给大家复述一个我发现的课堂案例: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我参与了一个同桌的交流活动,我们之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从这些信息里读出了什么?

常:你们两个读了几遍课文?

生1:一遍

生2:2遍

常: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常:我怎么没有找到哪里打动人们的心呀?你在哪里找到呢?

生2:我读到他被马车撞伤的那段文字时

常:这一点打动你的吗?

生2:是

常: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

生2:笑…..没有

常:那我问一个问题,书中怎么说他有美好的品质呢?

生2:笑…..摇头不答。

常亚歌:这个案例片段不知道给大家提供了什么信息,但我的感受还是比较深的。学生初读1-2遍以后,看到小珊迪被马车撞伤的句子,并把这句与打动人们的心联系起来很正常,但是要让学生直接体会美好品质确实有些困难。但这正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假设)张小娟:假如你来上这节课,你将如何处理呢?(此时,已经出现了这个对话的契机,但张老师并没有提出来,并且他没有对任何人提出这样的对话契机,因此,我在主持的最后一个环节临时增加了一个内容:每人根据大家的议课意见,简要说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所以,下面的环节应该是大家说完以后,该我说的一个部分,暂时插入这里。)

常亚歌:现在我说一下自己的教学设想:

首先是教学目标,刚才大家都没有提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所以,这里我说了,即便再差也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可比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说出各自体会;

2、通过交流、讨论、引导,让学生能够发现并找出各自身上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勤俭、惜时、敬老、乐观等;

3、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主要环节:

第一阶段:初步感知

1、 出示题目,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说明:此时采用默读方式。不设定任何问题提示,让学生自由阅读,防止限制他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尊重自我的信心和机会。同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阅读,重新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找现场的感觉。这一点很重要,一是可以把握学生阅读的进度,他们或快或慢不好把握,与其说我们来猜,还不如直接衡量;二是,读出现场的感受,这可能与我们以前的课前备课不太一样,一定要找到当时的感受,而不是原来的设定,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经常提倡预习,并人为地给预习赋予了更多“任务”,想把它作为教学的一个前伸,但我们更应该关注课堂的现场感,更应该关注课堂中此时、此地、此生的现场感,只有牢牢抓住了这个现场感,我们才有可能及时修定我们的课堂,使之自然、流畅、适度。该环节计划用时5分钟以上。)
2、征求学生意见,有没有读不懂,读不通,不理解的地方。

(最好是经过思考以后,举手回答。这里要提示学生,任何问题都可以说,并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疑惑,因为,课堂上没有难易之分,只有你我之别。)

估计出现的问题:

1、便士与先令的换算率是多少?(次要问题,减少纠缠)

2、爱丁堡在哪里?(次要问题,减少纠缠)

第二阶段:发现文本

3、“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中的美好品质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核心问题,要慎重处理。)

就通过刚才上述的案例对话,引出学生对美好品质的困惑,并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其中要穿插教师的范读。

此时,学生估计能够说出类似诚信的字眼来,然后

继续提示:你们从哪里读到了诚信或“”?(目的,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刚才的阅读质量。)

回答:估计会较多,但应该一一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答案,以此来认可他们的劳动成果。(处理这个环节的好坏要影响本节课的进度,但这是一个重点,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整。)

4、在我们已有的知识中,你还有类似的故事要给大家说吗?可以不仅仅限定在诚信上,也可以是“守信、勤俭、惜时、敬老、乐观”等等。

(目的,不让学生拘泥于一篇课文之中,而是以此为原点,以联系为射线,表达出自己类似小珊迪这样少年的界定)

第三阶段:个体呈现

5、我们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发现这些精彩,需要两样东西,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你们能不能找出生活中这样的类似的故事呢?当然不一定都要遇到变故,因为,生活总是美好的时候多。(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以此达到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刚才大家说的都很精彩,你不想把这精彩记录下来吗?我们都期待这种精彩的呈现。

下课!

思考:这样的设想里有很多空间,其中没有一个可以按部就班操作的东西,因为,我并不清楚在课堂上到底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引导是否真正达到设计的意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相信学生,与他们一起阅读、思考一定会很有意思。因为,我不想把语文课上的非常吃力,老师在吃力地引导、挖掘,学生在吃力的跟从、迎合。我们很多学生部喜欢语文课的原因就可能出现在这里。因此,我想把语文课上的轻松,学的快乐。对快乐。这可能是我今后“课堂”教学的一个灵魂。

要知道,没有快乐的课堂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最终导致逃避。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顽疾所在吧。

7.大家活动之后的感悟

课堂实战篇

王晓琳

时间:4月21日

地点:柿槟小学

作课人;张小娟

实录:

师:今天要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小珊迪》,老师看到大家各种各样的表情,谁能说出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师打出一张图片,小珊迪躺在床上,被子上是血渍,“我站在床边”握着小珊迪的手。

生:看出他家很穷

生:腿上滴着血,床边哭的是他弟弟

师:谁能分析的更深刻?

生:2个小孩骨瘦如柴,而那个大人却比较胖

师:刘涛能从外貌上看出小孩的处境,谁能把适当的话填到适当的位置

出示文字:可怜的小珊迪躺在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

生:看到腿上血一滴一滴往下滴,看到屋顶上的洞,桌上被斧子辟成的筷子。

生:珊迪和利比破烂,窗户破了一个洞,风很凉,鞋很破,是他爸爸的鞋。

师:一颗明珠上有灰尘,谁发现了问题呢?

生:他们是孤儿,鞋是捡来的,不是爸爸的

师:你的话比这幅画更能打动我的心

生:小珊迪快要死了,想的不是自已,而是弟弟

师:珊迪躺在床上说了几句话?

生:五句

师:说的是谁的事情?

生:说的是弟弟的

师,请学生自读课文这一段文字,在读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感受?

生:小珊迪一直都关心弟弟

师:请大家再读,这段话有几处可怜?可怜什么呢?

生:小珊迪更可怜,那么冷还在卖火些,被马车撞了,他要失去生命了,谁有他更可怜呢?

师:请大家读15、16、17段

学生自读

师: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都会打动我的心,请大家默读1—13段,还有那些品质打动了你的心,请你把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出你的感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与别人分享一下,

生:为了让弟弟吃上东西,去外面卖火柴

师,看屏幕,读小珊迪外貌描写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大多数学生回答)可怜。

师:真是个可怜的孩子,那些地方还能看出他可怜?

生:回答

  老师出动改动的一段文字

  一个小男孩子走过来,他对我说:“先生,请施舍给我些钱吧。”

不,我们没有带零钱,同事说

“求求你了,我只要一个便士,”可怜的孩子请求说

请你给我们些钱吧,先生,我饿极了!

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扮演读

师:请你感受一下,改动后的句子与真实的小珊迪有何不同

生:这样一改,体现不出珊迪的尊严

生:这样一改,小珊迪不劳而获,但课文中的小珊迪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的

师:我们不能只读出珊迪的可怜,而要读出他的坚强。

教师与学生分角色扮演读

师:谁还能找出哪些打动你的地方?

师:我来找个没有举手的同学来回答

生:小珊迪很令人(XING)任—老师纠字音

师:你也很让我信任,你终于读对了“信任”

师:为了给弟弟买面包,他愿意拖着脚跑一大圈换零钱

师:赤着脚

生:13段,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7个便土不知道哪去了

生:11段:小男孩子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

生:马车夫轧死人就不管

师:你想说什么呢?

生:马车夫要负责

师:谁还看出来什么呢?

生;诚信

师:我想,再回到11段陈圆的问题,如果我是马车夫,撞了你,你会怎么样呢?在课文中没有读出珊迪对马车夫的怨恨,只读出了对生命的热爱

师:为什么小珊迪不把一个便士也还给先生呢?

生:这是卖火些柴的钱

师:不是属于自己的,一个便士也不要,属于自己的就要堂堂正正的得到,说明小珊迪诚实可靠

师:课文中,还能读出什么呢?

 生:诚信  尊严、关爱

师板书几个词

师:所以说,小珊迪将永远打动我们的心

下课

我的感觉:

  张小娟老师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在这优秀的背后,我想谈几点我个人感受,不对之处敬请谅解。

这节课张老师用一张图片引入,而且在图片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了解小珊迪的状况,为什么不走进文本,从文本中读出小珊迪的状况呢?这是忽略文本的一个表现。而且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性。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定位是不甚清晰的,本节课是定位于小珊迪的品质呢,还是定位于写人的文章呢?如果定位于人物描写,教师就会学带领学生把文本中有关小珊迪的动作、语言,外貌,心态分析出来,通过分析品读了解小珊迪的品质。而老师直入主题,直接分析品质,感觉课堂过于真入直出,少了对人物的系统观察。

   课文中的改写,把卖火些的小男孩改为一个乞丐,这一改,学生比较容易分析分析出小珊迪的性格品质,但这一改动,而不是出现问题找回文本的做法是神来之笔呢还是败笔一处呢?

  在课堂进行中出现了一个老师想不到的地方,学生分析说,马车夫撞死人就跑了,没有把小珊迪送医院。老师在此时显示了处理与自己设想课堂进程的不幅,而对课堂上想不到的问题,老师忽略而过,没有发挖他的意义。

   总之,这节课,收获很大,感触很多,也发现了几处问题。但由于我本身水平的有限性,所提之处未必合适,敬请原谅。

                                         重上小珊迪

                      

作课人:黄河小学聂春云

王晓琳点评

这是一个没有备课也没有准备,随即生成的课,这节课聂老师上的很活,是一节笑声不断,愉快身心的课堂,我向聂老师表达我的敬意。

但我感觉更多的是教师注重对技巧的把握,而不是深入的走近文本,对文本的深入挖挖。所以在议课中,我提出一个问题,让聂老师很是郁闷,这节课给我秀的感觉。

   现在想想,只所以有这样的感觉,还是感觉缺少思维的挑战。

  但课堂的亮点依然闪闪发光。

此课有三个想不到:

1、是教师让学生分析出课文有几个人物,小学生把人物写到黑板上时,教师让学生把人物串起来,编成故事。但意料不到的是学生把长长课文给复述了下来,连续几位学生这样复述课文,结果时间流走了十分钟左右。导致整节课的基调错位,时间前松后紧。我想这主要是老师提问问题的语言不够严密,逻辑关系没有表达清楚。

2、第二个想不到,是学生。学生在课堂的最后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珊迪的死,“我”是有责任的,如果不是给我找零钱他也不会跑,如果不跑他就不会死。“我”要对小珊迪负责,所以要照顾小珊迪的弟弟。学生的这一思维把老师给牵走了,老师总结出了“信任”

3、第三个想不到,聂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已不懂的问题,学生此时愣了一下,不太相信。但发现老师真的在鼓励时,就勇敢地把自已的问题提出来了。

此课三大亮点

1、聂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与学生的关系打通了,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

2、问题意识很强,培养了学生的疑问精神

3、多角度考虑问题。有小珊迪的角度,还有“我”的角度。如果能再引申到学生的角度,那么就异彩纷呈了。

此课三大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并没有来得及在课堂上解答。比如:学生提出什么是品质,什么是眼中的光,先令,什么意思。当学生抛出问题时,有的学生当了其他学生的老师,但“品质”:“眼中的光”“先令”是课堂的生发点啊。如果从这里入手就会把课堂引向相当的高度。而教师的忽略,还是感觉只是把让学生提出问题当成一种技巧,所以并没有真正的去解答。不懂的地方,打回文本细读的意识沿未形成。

2、第一个想不到,想不到学生会复述课文打乱了整节课的节奏,说明老师对问题的的有效性不足,课堂应变能力尚须不断的磨练。

3、第三个问题是,教学的目标不清晰。这节课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在教学中是怎样围绕这些目标开发文本的魅力尚显不足。

我想,也可能是在第一次观课议课中,当大家提出自已的看法时,聂老师想把大家的闪光之处揉合到自已的课堂里,结果遮蔽了自已的思路和目标。所以,上课不一定别人的拿来就能用,拼凑在一起的目标就显杂陈。

第一次观课后的感受

李新乐

第一次参加观课议课,而且是参加似乎远离自己专业(初中英语)的小学语文的观课议课,有些茫然。一上午的活动,始终没有理出来个思路,脑子里乱糟糟的。说心里话,没有专业自信,真不敢随便说话,生怕说的不在理,影响了朋友们!晚上给语文教研员打了个电话,详细的问了问语文课的基本上法,了解了如何才能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的主要原则,再翻翻听课笔记,脑子里稍微有些清晰!

1、总体感觉小娟这节课有些按部就班,照程序来,有十分明显的引导痕迹;而春云这节课较为开放,随意性较强,创造元素体现的较为明显。

2、两节课在重点的把握上我感到都不是十分明确:小娟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语言描写中说出“小珊迪”的种种好的品质;而春云几乎对文本中的每一句话进行了进行了细细的品读,虽说课堂的生成较为丰富,但是也太过繁多。我的想法是:只要通过“小珊迪”卖火柴时说的四个不同语气的话语和临死时的一段话,就足以传神的描绘出“小珊迪”的“怜”和反衬出“小珊迪”的可贵之处。

3、“语文课不能上成品德课”,亚琴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沉思了很久,我在考虑小娟这节课可能是太过注重学生对“小珊迪”品质“物化”,而忽略了有感情的“读”对学生内化“小珊迪”品质的作用。这一点春云老师显然把握住了。

4、在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上,大家对小娟的开篇呈现的一幅图和春云在开篇组织的学生复述课文有些疑义。我对有效性有这样的理解:课堂环节是否有效要看是否满足以下三个有利于:一是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思维的锻炼;二是是否有利于课堂目标和重点的实现;三是是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依此看来,小娟开篇的这幅图画的呈现,并非不可取。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还是得到了有效锻炼,只是有些学生可能有些跑偏,但也许只是瑕疵。同样春云的开篇虽在时间的把握上有些不够,但这个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课文重点而且可能会满足不同的学生,更能在学生思维锻炼上起到不菲的作用,我认为也是值得学习的。

5、和一些有教育情怀的朋友们聚在一起交流,一直是我的愿望,在课堂设计或文本的分析进行交流我是十分赞成的,但我更希望大家能对学生的生命状态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讨论。小娟这节课上,无论是学生的回答方式,还是坐姿,以及学习状态都是令我有些痛心(也许是我太关注这一点了吧)。不过,阿莫在上课时可不是这样的,他会静静的观察每一个学生表情,走进他们的心灵,揣味着他们的学习状态!

......不知道是不是又跑偏了,朋友们多指教!

8.与陈大伟教师qq交流议课活动的相关问题

以《小珊迪》为例,团队与陈大伟教授对话启示

  整理:济源一中王晓琳

    时间:2009-4-3017:08:00

  与陈教授对话的启示录

  在常老师的联系下,我们上周的观课议课能够直接与阿大伟教授进行交流,陈教授的观点和分析帮我拨开云雾,渐渐开始理解课堂,开始理解有效的教学目标,开始真正进入观课议课。这是一个全新的打开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建构。再次表达对陈教授的敬意。我把自已所得所感整理如下

  一、有效课堂的点晴之问—有效设问

  对话录:

  张小娟:可我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把他的美好品质找出来,就不断设计了许多小问题

  陈大伟:稍微解放的提问:是问,读出了那些美好品质?

  张小娟:哦,也就是说,还是教师的提的问题的问题

  陈大伟:因为你心中的“品质”限定了学生只能跟着你走

  陈大伟:我没有看到明确的预定主题,只看到了“我想通过读、说、思考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力求使小珊迪褪去一切“伟大”的光环

  体悟:教师处理课堂是由设问前前后后串连起来的。问的精当,科学,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产生爆发生,课堂就会沿此主线不断的开出一朵朵思维的花来。设问设计的庸肿,设计的笨拙,那么学生就抓不住教师的精髓,课堂就会滑向无谓的浪费,变得拖沓雍肿。

  阿莫纳什维利在开学的第一天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孩子们,请告诉我,今天在你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事情?”出乎他的意料,他们接二连三的回答简直使他惊呆了。

  教师向儿童发问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法,而且也是整个教育学的细胞,从中可以认清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师生关系的性质,也可以认清教师自已。

  二、观课议课方式

  几年前,陈大伟教授来我们学校做过观课议课的指导,当时很受震动。我们学校的一位优秀的历史老师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是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当时他说了一句话:“请等一等”,然后做了一个动作,点开课件,学生接他的课件的顺序回答问题。

  这种设计在公开课上是很常见的。但陈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个预设,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限制。课堂不是生成的课堂而是僵化的课堂,这样的观课议课真的是让我耳目一新。

  但具体怎样观课议课我还是不很熟悉的,需要向柿槟小学张小娟老师,以及同行的各位学习。

  对话录:

  张小娟:我还想问,议课的时候,每个人的立足点、理论水平不一样,我说服不了你,你的我也觉得不合我的实际。该怎样往下走呢?

  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向对方学习呢?学思想?学理念?还是学方法?

  陈大伟20:04:34这里有一个问题:议课的目标是促进思想、开阔视野,不是接受思想。启发大家从不同角度想了问题,议课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张娟20:10:05那么陈教授对于我们的议课方式有怎样的意见和建议呢?

  陈大伟20:30:54:也就是说,主题应该选自课堂教学普遍性中的一课,普遍性首先不是在是不是参与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第二是不是一定会在课堂上出现。普遍性一是参与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二是在课堂上一定出现。不至于让大家扑空

  亚琴20:13:36:我们决定的是事先定课型,现在看来还是有些空大了

  陈大伟20:17:47:我们在议课的时候,对于那些您曾经提过的“有人喜欢吃炒鸡蛋,有人喜欢吃煮鸡蛋”的口味问题,是否可以一带而过?我们在议课时,是否更应关注授课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支撑?

  张娟20:36:34:陈教授,我觉得像我们的议课方式是不是可以改成老师上,交流,然后这个老师再上,会更好呢?

  陈大伟:观课以后,可以再上,但也要有深思熟虑后再上。观课期望议课后的马上改变有点急功近利。想上的人,想的比较清楚了的人

  新乐20:51:59观课是,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表现,而不是教师的表现

  陈大伟20:53:34根据学习状态和效果讨论教师的表现

  陈大伟:从其他老师那里得到的启发是什么呢?

  陈大伟:交流这样的话题就有利于思考我们的收获和如何改进,这就是主持人要干的一件事,促进大家反思议课主持人非常重要,他引导着整个议课的走向

  新乐21:17:47根据大家说的我总结了课堂的效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有利于重点和目标的实现,二是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思维过程的创建,三是是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体悟:观课议课促进思路的解放与交流,议课的目标是促进思想、开阔视野,不是接受思想。启发大家从不同角度想了问题,议课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关于教学目标

  晓琳:我的看法:选读课文的有效性在于促进学生有语文味的读和提升,而不是自己预定一定要学生理解的品质------同意您的观点。新教育小学的有效教学框架,非常强调教学目标的ABC。您怎么看?

  陈大伟:ABC是很有必要的,但教的时候需要一个弹性空间,又是需要舍得

  “舍得”,另外一种说法是“弱者,道之用”。太强势了,,预定性太强了,放不下了。就很难有效引导

  亚琴20:13:36:我们决定的是事先定课型,现在看来还是有些空大了陈大伟

  陈大伟20:16:27:我没有看到明确的预定主题,只看到了“我想通过读、说、思考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力求使小珊迪褪去一切“伟大”的光环,就像是学生的伙伴。如果这个目标没有达到,我失败在哪里?请关注。”的说法

  张小娟20:03:46:也就是说,我在教学的时候,没有站在整体的地方去解读。

  陈大伟:目标意识太强,自己深深地哇一个陷阱,费力地把学生引导里面去。就会费力。

  张小娟20:07:39:那我们教学的时候,定好教学目标,不就朝着目标去的吗?

  陈大伟: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获得他们可能的理解,而不一定要引导到我们的理解。

  体悟:读到这里,豁然开朗,我们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再在把学生引导到我们的理解,而在于促进学生能获得他们理解的程度。这样就紧跟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教学目标不是为老师量身定做的,是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标杆的。并引导学生跨过他们能够跨过的高度。

  四.我的想法:

  第一条:亚歌的有关挑战裸课的想法的思考

  亚歌的观点:裸课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减少对外部材料的依靠。不影响正常进度,并且还能随时、多次验证自己的教学设想,因为,这样的课学校一般不给学生讲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征求其他朋友的意见。

  我个人的观点:什么样的课都可以考虑,最好带有普遍性的课可以使大家都不扑空。

  第二条:我有一种想法不知是否合适,我们是否可以用一次上课的实录和观课议课的内容,请陈教授帮我们进行解剖。只有真正剖析课例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第三条:我们的定位是研课,还是观课议课?

  我个人观点,即是研课又是观课议课。有效课堂的找造需经三个环节:一是研课,上课;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学生方知自已的不足。二是观课议课(很重要的一环);通过观课议课使大家的思想得以交流,观点相互促进,教学能力不断的提升。每一节课必然有其缺憾,而这样的缺憾可以使我们重新回到课堂,回到文本。在思考中重新在课堂中历练,我们这样反复的做,很也不起的。

 再次感谢陈教授的指点,正是这种指导让我豁然洞明的教学目标的意义永远需要面向学生,观课议课的真正意图是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解放,真正有效的课堂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思维过程的创建,三是是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感谢我们的团队,起步走的很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评述:

观课议课的本质就是一种观察视野的改变,这种改变与目前的课改理念高度契合,那就是把之前关注的教转移到目前的学生学。要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率来检测我们教的合理性。这一点似乎有点像黑猫白猫论。这种理念之所以被很多教师接受,应该有很多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之前的日常教研活动的低效造成的。

不可否认,我们教研活动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吧一批批培养成了各个层面的骨干教师,甚至是名师。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大多数老师而言,通过几年的日常教研之后,他们的教学能力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提高,多数在是刚入职几年工作的经验上打转转。这有教师个人的原因,也有日常教研自身的责任。而观课议课理念的提出就是把教师发展的热情再次点燃,把我们形成惯性的领导负责制或者组长负责制从形式上予以打破,同时在观课议课的内容上通过以课堂教学片断的反复推敲,对教学现象的聚焦分析,把我们原本空洞的日常教研活动丰富起来,鲜活起来。如果再加入录像的回复,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师之前的设计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片断和案例。这样一来,原本空对空的教学设计分析,没有具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推演就不可能重现了,就把我们研修的重心降到了学生当中。

当然,观课议课在具体的操作当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性因素。没有较高是业务素养,没有文本的透彻解读,没有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呈现。其次对于观课主题的选择也面临很多挑战,如这个主题是否在本节上是最具关注价值的,再如这个问题对授课教师本人而言是否是最具价值的等等这些都需要推敲。如果单纯为了集中交流的话题,我们还可以找出不少的替代方式。再次活动时的主持人很关键,但在学校内部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如何把观课议课活动效益提升,这个问题也不能全部落在主持人的身上。最后就是观课议课活动的频率问题。这种教研方式耗费的时间较长,无论授课教师合适参与教师来讲,完成一次活动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与日常的教研活动比较就如手枪遇到了重炮。因此,观课议课的频率需要通盘考虑,次数应该结合教师的实践情况合理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