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管理
浅谈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18-11-15 | 来源: 五龙口一中 作者:郭先军 | 作者:
 
 

学校环境是展现学校文化,和体现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通过具体的符号和环境文化来传达和塑造。学校环境是无形的教育,无字的教科书。学校环境建设需要营造文化气息浓郁,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主体鲜明,文化特色突出的环境文化,从而创立学校文化品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下面我从6个方面谈谈我校的环境文化建设。

一、“沁”文化的渊源

济源市五龙口镇第一初级中学位于沁河五龙口出山后的沁河右岸,太行山脚下。距学校东南两公里的沁河南岸有一台地,人称“沁台”。 有史以来,洪水泛滥均未殃及。据资料表明,这里是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地面灰层堆积3米左右,多有史前文物。 距学校东南五公里的沁河北岸有沁水公主园遗址,因沁水公主园而得名的《沁园春》词牌,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标签。学校距与都江堰媲美的秦渠古枋口遗址只有一公里有余。据济源县志记载的公元前205年汉高帝时的沁水县(现王寨村)离学校也仅有一里地。黄河母亲的一级支流沁河在五龙口出山后,流入平原,经济源、沁阳、博爱、温县,于武陟南流入黄河 。春秋时名少水,西汉始名沁水,也称洎水,近代称沁河。诗魔白居易《游枋口悬泉--偶题石上》的“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孔山刀剑立,沁水(指沁河)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湾转枋口。虚明见深底,净绿无纤垢。……”更道出了五龙口的山美水美。五龙口镇是沁河出太行后冲出的第一块肥沃地带,坐落在这块风水宝地的五龙口一中与“沁”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理缘源。

沁,名词,形声。从水。本义:沁水。沁,动词,渗入;透出。沁的意思渗透与我们教育的育人是慢的艺术方式相吻合。

“沁”文化的核心目标是:育好人。好人的标准是要具有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和责任之心。沁字润泽心灵的三点水分别代表好人要具有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和责任之心的三个标准。同时沁字的三点水又分别代表着专心型学生,用心型教师,关心型家长。专心型学生要做到:诚心,信心,专心。用心型教师要做到:良心(教育是良心活,教师要做到上不愧天,下不愧地,中间对待起自己的天地良心。)、童心(学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视角看待他们成长中的问题,而不是以成年人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取得学生的心理倾向。)、用心。关心型家长要做到:知心,耐心,关心。朱永新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当心与心面对,心与心交融时,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就是滋润学生心田的责任。

二、环境建设要人人参与,集思广益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共同的努力,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使校园环境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目标和行动。组织全校师生参与“校徽”、“校歌”征集和“校园一角”设计等,把参与权还给师生,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求助专家提炼升华。在征求师生建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的历史、地域文化,请相关领导和专家来帮助我们提炼了富有的特色的“沁”文化,提升学校文化的内涵品质。

三、环境建设要与核心文化、育人目标相一致

“沁”文化是学校的核心文化。“沁”文化的核心目标是育好人,好人的标准是要具有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和责任之心。利用综合楼前废弃的一眼水井修建了一个安装了辘辊取水的感恩井台,上刻“吃水不忘挖井人”和“感恩”二字。在校园旗台的四个角上分别堆叠了四个假山喷泉,寓意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综合楼的柱子上安装了刻有金黄大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红色木制巨幅对联。在校园的绿化带之内将安置四块厚重大气的景观石,分别镌刻上“沁”、“仁爱”、“责任”、“育好人”。在南边绿化带内将建造一个木制“沁心亭”,两个亭柱上刻上“沁文化滋润心田涵养德行培育好人,中国梦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走向复兴”。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育好人,我们在教学楼上安装了“做一个有仁爱心、感恩心、责任心的好人”喷绘条幅,同时将校徽上墙,制成标准的钛金字,把“行胜于言”的校训和“立德重教,爱生奉献”的教风,“惜时、勤奋、乐学、善思”的学风,“团结、守纪、博学、创新”的校风安装在综合楼上,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少年中华说”安装在男寝楼后边,让学生每天在耳濡目染中去滋润心田,涵养德行,做个好人。

四、环境文化需与历史人文相结合

这里既有与都江堰齐名的秦渠枋口,又有“沁园春”词牌出处的沁园遗址,也有古沁水县所在地的王寨,还有那北方山水画鼻祖荆浩,更有那唐朝名相裴休故里。

这里既是朱总司令出太行的地方,也是著名诗人王怀让、文学小说名家李洱的家乡,又是有名的将军乡,还是享有名气的稻米之乡,更是中国最北太行猕猴的自然保护区。

我们把这一切以宣传橱窗和文化墙等形式都展示在校园之中,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热情。

五、环境文化建设要体现农村学校特色

在学校绿化美化上我们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长青。桃树、李树、杏树、梨树、苹果树、山楂树、石榴树、百日红、女贞树、枣树、葡萄、樱花、碧桃百花争艳,学生倘佯在花海,欣赏美景,秋天里瓜里飘香,学生采摘果实,分享收获。

利用花池空闲地开辟快乐农场,不同时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种辣椒、大葱、生菜、油包藏菜、上海青、萝卜、白菜、花生、油菜,让学生们在劳动中掌握栽种技术,体验父母辛苦,感受劳动不易,从而让他们认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环境文化建设要与学校课程建设相结合

我校课程建设围绕“沁“文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沁文化”课程内涵。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素养拓展课程方面有进一步发展。在素养拓展课程方面,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诗词经典课程、沁河石彩绘课程和泥塑猕猴课程。综合活动课程开发德育研学活动课程,先后开发了《“济水文化之旅”研学旅行课程》、《“亲吻母亲河相约小浪底 研学活动”研学旅行课程》等。体育学科充分利用标准化操场开发最美大课间课程。利用一天中的三个就餐时间,增设新闻时事课程,播放时事新闻,让师生每天都能了解时政要闻,即开阔学生眼界,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鲁迅先生说:“要想造就天才,首先必须准备,天才生长的土壤。”人在塑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人。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学校建成农村的文化高地和学生记住乡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