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政务  »  党务公开  »  基层党建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 2018-11-02 | 来源: | 作者:

  作者:下冶三小 赵苗苗

 

 

 

    近日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该节目每一期均设有一个主题,并邀请一位解读人、一位经典释义人,分别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12集,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现在已经播到了第八集,通过学习,作为教师的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的就是老师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通过学习《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我深感自身修养的不足。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每位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教师高尚的师德形象尤为重要。在学校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底片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就好比丝丝春雨,直接影响播种后的收获,影响教育的效果,影响学生慢慢形成的人格、素养。因此,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要做有思想、有道德、有志趣的人,从而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

  二、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引入课堂。通过学习《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我深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源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学生抓起,从根基抓起,夯实中华文明的基石,意义重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中。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要以这种不着痕迹地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学习到其中的精髓。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例如:经典诵读、大阅读、演讲比赛等,让学生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的第八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那就是多读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读书呢?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是身心的愉悦和洗礼。在引导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细节,注重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首先自己要表现出对阅读很有兴趣,很快乐。比如对班上要求大家订阅的报刊,一定要读在学生的前面,挑选一些可读性很强的文章进行介绍,激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再定期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点评精彩的文段;然后教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和整理。当然,只读不写也是不行的。学生阅读完经典著作之后,教师也要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写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读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气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让教师们更加坚定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牢记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教师高尚的师德形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