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政务  »  党务公开  »  基层党建
四十年,我与改革开放同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
发布时间: 2018-12-28 | 来源: 济源高级中学 | 作者: 赵有才

    一、1978年,我在上大学

  “文革”结束后,1977年,中断十年的全国高考恢复了。当年,我十分幸运地考上了大学,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1978年12月,我上大学二年级,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奔走相告,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成了幸运的一代,既遇上了好时代,又遇上了好政策。我与同学们一起争分夺秒发奋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弥补被耽误的大好时光,用自己的刻苦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毕业后能为改革开放增砖添瓦,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我们的愿望就是,再有二十二年到二十世纪末,祖国实现了四个现代化,我们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

  二、1980年,我分配到济源二中

  1980年,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学校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教师的生活水平还比较差。这一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济源二中工作。

  济源二中座落在城区宣化大街东头,东邻是东庄村,村外是庄稼地,学校是在城镇和农村的结合部。学校大门口是八字墙,两扇木头大门。进入大门,中间一条三四米宽的石灰渣甬道直通南北,甬道两旁栽种柏树,四季常青。甬道东边有一排瓦房和两个篮球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操场边上,还有两棵枝叶茂盛的核桃树。甬道西边是一座两层教学楼,八个教室。教学楼北边是三排瓦房,房间空地上种着青菜。

  顺着中间的甬道走到北头,东边是教育局教研室的一个小院落,院中一方空地是菜园子。北边从东到西是教师住室。中间一段是新建的三层小楼,两边是两层旧楼。我和丁国志老师刚分配到济源二中时,被安排到中间二楼的一间空房子里,临时安装灯泡,学校分别为我们各抬来一张办公桌椅和一张床。这就是我的教育工作的起点。

  当时的济源二中占地面积只有28多亩,只有6个教学班,全校学生约300多人,教职工30多个。

  个人的办公用品除了教学参考书就是一本教案和两支红蓝圆珠笔。教室里就是粉笔加黑板。我是语文教师,为了教学生学习朗读,就到教研室器材室借来名家的录音磁带和笨重的台式录音机。录音机约一二十斤重,得有力气的男生搬或两人抬,安上两大盘磁带播放。比如播放过诗歌《王贵与李香香》、《大堰河,我的保姆》、《沁园春长沙》和话剧《雷雨》等的录音,这在当时也是很先进的教学设备了。

  现在的教室都安装有多媒体设备,都通了网络,影像资源丰富,随时可以播放,真是天壤之别。

  当时个人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我结婚成家后,学校才分给我一间单独办公室兼住室。当时工资是每月37元,省吃俭用攒了几个月工资才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这就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又攒了几个月工资才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这在当时已是奢侈品了。

  三、1993年,我调到济源一中

  1993年,改革开放已进行了15个年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也空前高涨。济源市委市政府顺应民心,号召全市人民集资办学,于1992年把济源一中从济渎庙老校区搬迁到文昌路新校区,这是济源一中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跨越。我是1993年调到济源一中工作的。

  这时的济源一中是全国集资建校先进单位,教学设施一流,当时号称“五十年不落后”。学校占地112亩,教职员工约150余人,28个教学班。已有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每个教室还配置了投影设备,教师上课可以利用这些现代化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1993年冬学段,我代表济源一中参加了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高中青年教师大奖赛,上课地点是在当时的济源三中(亚桥)。学校教导处副主任韩玉奎用学校的班车帮我运去了投影仪和电视机等设备。当外校的老师还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在进行传统教学的时候,我使用这些电化教学的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被评为大奖赛一等奖。

  现在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教师上课用多媒体已是常态。可在二十多年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却是赛课取胜的一大法宝。

  当时学校还没有专门的学生阅览室,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贫乏。为了提高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开阔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指导我班学生办起了语文手抄报。学生需要用一两周时间办好一张手抄报,用来交流学习。

  现在,网络、手机和多媒体是学生获得信息,增大阅读量的常规手段,可在二十多年前办个手抄报,是教师费尽心思用来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先进办法。

  当时,我在济源一中工作,只有一间办公室,我一家四口根本住不下。我向学校领导提出住房申请,学校领导说,可在一中老校区(济渎庙)内找一间房子暂住,终因路远且工作生活都不方便没有去住。学校领导为了照顾我,就在学校内学生寝室楼下腾出一间房子给我暂住,我家和其他十一户教师家属一样住在了一条胡同家属区,这就是新一中最初的一个教师家属生活区。后来才有了济源一中家属院的建成使用。

  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可是在二十多年前一家几口挤在一间办公室兼住室的房子里,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很普遍的现象。

  济源一中在文昌路校区运行了十余年后,已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到2003年,为普及高中教育,从济源一中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学苑路新校区。2004年9月,学苑路校区竣工投用,新校区占地51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分为教学、运动、生活、行政四区,设计新颖,气势恢宏,造型别致,独具特色。其规模和设施当属全国一流,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跨越。

  现在的济源一中,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与“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济源一中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08个教学班、500余名教职工、6000余名学生的现代化新型高中。学校先后投资建成了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教学录播系统,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拥有一流的体育、艺术设施,28个高标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7个多功能会议厅,6个计算机教室。图书馆藏书量达20余万册,报刊杂志600余种,开架借书,微机管理,全天候服务。济源一中游泳馆作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供热项目,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又为这所济源基础教育的“航母”增添了许多魅力。

  四、2017年,我在济源高级中学退休

  现在,改革开放已进行了四十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济源市委市政府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于2011年,把济源高级中学从宣化大街58号老校区搬迁到了现在济渎路上的新校区。

  现在的济源高级中学前身就是原济源二中。我参加工作后,先在济源二中工作了13年;后又调到济源三中和济源四中工作了13年;到2006年,我又回到了刚参加工作时的那片热土,在济源高级中学一直工作到退休,至今又是13年。

  现在的济源高级中学占地170亩,是原来济源二中占地面积的五倍;现有会议室3个,智能录播教室2个,学术报告厅4个,其中最大的多功能报告厅可容纳680余人;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放式阅览区、风雨球场及音乐、美术、舞蹈、计算机、各类实验室等功能教室,其中心理健康中心面积近700平米,包括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等11个功能室,标准之高位居全国前列。教职工300余人,也是济源二中教职工人数的十倍多,其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职研究生百余人。高级中学现有74个教学班,是当年济源二中的十倍多;在校学生4000余人,是原济源二中的十倍多。现在的济源高级中学获得了全国文明校园、河南省示范性高中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通过这些数字比较,突显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果。

  回顾改革开放这4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强盛了!改革开放,使我们个人的愿望实现了!改革开放,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我们这一代人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的贡献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2017年我已光荣退休,国家每月发放足额的退休金。当年连想都不敢想的房子与车子现在都有了。我们可以坐享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果安度晚年。

  感谢,改革开放!致敬,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