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建设给城市留白增绿
在武汉南湖的巡司河体育生态公园内,有不少市民在休闲散步。“和我上学的时候相比,现在的巡司河大变样,河边的绿植浮岛也令人赏心悦目。”市民很欣喜巡司河的变化,称没想到过去的棚户区也能变成公园。经过4年综合整治,巡司河的周边自然景观得到改造,成为南湖片区亮丽的水生态景观,公园内同时设有11人制足球场1处、5人制足球场3处、篮球场7处、网球场6处,休闲体育与景色观赏相得益彰。
此次《意见》发布的最鲜明特色在于突出“体育”的同时,建造出美丽生态绿色环保的自然景观,让市民在开展体育锻炼的同时能欣赏到优美景观,呼吸到新鲜空气,为城市留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让市民享受到更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专家刘敏认为,《意见》指出的体育公园具有复合型的功能特点,是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恰逢其时拓展了城镇公共空间有效利用和留白增绿的内涵,符合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导向和要求。
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融合
五龙山体育公园是浙江温岭市首个体育公园,占地面积53000平方米。据了解,公园以“海绵城市”为理念,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打造亲民宜人、绿色健康的活动场所,使公园成为多功能性城市绿肺。今年开放以来,3个标准篮球场、3个足球场、1个多功能球场及滑板道、儿童活动场地、地面滑梯、彩色涂鸦墙等设施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让更多市民融入其中,增强全民健身参与感。
“《意见》中,国家给浙江省提出建设47个体育公园的任务,但是浙江省给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期间,预计将建成80多个。”浙江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副处长徐杰谈道,“体育公园建起来,下一步管好用好才是关键,真正让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
“《意见》明确了总体要求、具体安排与保障措施,为推动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与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日前在其署名文章中表示,《意见》实现了全国范围体育公园建设的分级标准全覆盖,既能够确保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也能够合理控制建设强度与占地规模,充分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宝贵土地资源的集约规划与使用。通过精心设计与精细施工,将能够在确保不破坏公园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更多地拓展体育健身设施,方便群众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开展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享受美好生活,充分践行了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针对体育公园的绿色生态属性,《意见》还提出了拓展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功能,支持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峡谷、草地荒漠等地貌建设特色体育公园等。刘敏建议各地按照“十四五”体育公园建设指导目标,充分评估现有要素条件,做好体育公园布局建设选址和建设方案,稳妥推进体育公园发展,并积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刘敏同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对体育公园建设实施监测,完善配套政策,让体育公园为城市生活增添美好。(转自11月3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