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李白的自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自信;会当击水三千尺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自信……如此例子,不胜枚举。正如前苏联著名作家索洛维契克所说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样的人。
一、自信是一种态度
自信不仅仅是走向生活的法宝,也是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2020年疫情来得有点突然,然而“不惧风雨、勇挑重担”是抗疫医护人员的自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们在不知所措时,却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被称为“最美逆行者”,告别家人出征疫情最前线。他们有的剃光了头发,当他们摘下口罩时,脸上伤痕累累。整天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时时刻刻都得照顾着病人,他们累得只好躺在地下休息。许多人民也开始为国家做贡献,小区开始检查防控工作,快递小哥快马加鞭运送救援物资,导演将投资了巨额资金的电影免费呈现给群众,民工将老板用来抵工资的口罩捐给医院。钟南山院士,十多年前带领人民抗击非典病毒,此时,84岁高龄的他,再次挺身而出,率领白衣天使奔赴武汉,苍老的他仍扛起宝剑,仿佛补天巨人,竭力挽救陷于水深火热的武汉人民。一腔热血又柔情满怀,“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是青春的誓言,也是人民的自信。
初三的我们面对中考,要相信自信的力量。体育方面的奋力拼搏,努力地将自己锻炼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自信支撑的一点一点地进步。学习上的不甘落后,坚持相信滴水穿石,聚沙成塔。拿破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这是强者的风范,是自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大的风范。真正的强者不在于称雄一时,而在于他能自强不息,对设定的目标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不要因为过去一时的落伍而气馁、悲观,而要敢于奋起直追,勇于书写精彩。中考未了、奋斗不止,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二、自信是一种能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对于青年人来说,艰苦和磨砺是成长的最好的催化剂。疫情期间,青年一代被寄予厚望,我们也自信能肩负重任。“95后”女民警朱新年在请战书中这样写道:“我申请加入抗疫突击队,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无惧生死,履职尽责,保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她的面孔虽然稚嫩,眼睛里却写满了坚毅。这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自信。
中考在即,许多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往往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并且总担心成绩不如别人、被别人瞧不起而产生心理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努力有收获就有自信。所以在日常的作业和学习中,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失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面对失误,弥补不足,获得收获,让自信闪闪发光。自信就是对自己、对前程充斥必胜的信心。但是,自信并不是盲目自卑,不是没有依据地乱拍胸脯,而是树立在智慧与才能基本之上的。世界有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指挥大赛上,以自信识破了评委设置的骗局,夺得桂冠。他凭的是什么?凭的是自己厚实的音乐实践基础,凭的是多年指挥教训和机动的临场应变能力。假如没有不学无术,就不会发生真正的自信。
三、自信是一种需要
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威尔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在你想做一件事之前,你拥有了自信,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自信是一种思想,一种内在潜意识,是对自己的肯定。当你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便是自信,当你在赛场上勇于向对手挑战时便是自信,当你在与人交往中积极展现自己时便是自信。自信不是凭空出现的。对于不熟悉的事情,我们总是会不自信,但对于熟悉的事情,我们就会有足够的自信。好比要你到舞台上去跳一段舞,估计你会不够自信,但是如果让你做一套题,你就会变的比较自信。那是因为你经常练习做题,久而久之就熟悉了,但是你不经常表演,所以你就会不够自信。假如你经常训练,不断地表演,你就会慢慢地锻炼起自己的能力,积累足够的经验,一点一点的进步,然后取得一定的成绩,这样你就会变的自信起来。
归根结底,自信来源于你的努力训练和你一点一滴的进步。所以,想要取得成功,就得先培养自信。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以踏实、勤奋、刻苦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门学科,我们还要注重基础和训练,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让我们把握得更好,进步得更快,才能让我们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所学。成功是靠自信培养出来的,自信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中考在即,请扬起自信的风帆,飞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