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创新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济源实验区建设任务,锚定“在全省走在前、作示范”工作目标,围绕“大力发展校园体育”的决策部署,有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持续加强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结合济源教育体育实际,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以体育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确定工作目标
到2027年,基本形成高质量、多样化、现代化的学校体育体系。各中小学校全面改善办学条件,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有效建立,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教学改革
(一)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要求,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9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确保两个30分钟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全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二)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学校体育课程注重中小学学段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有机融合,持续推进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建设。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三)全面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基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聚焦“四有”体育课堂体能发展、技能学习、竞赛活动、运动兴趣四个关键要素,深入学习课程理念,以新课标背景下体育大单元结构化教学为抓手,进一步规范体育课堂,强化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全面打造“四有”体育课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四)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根据“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设置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运动训练梯队,鼓励其他体育特色项目进社团,建立健全体育教学训练制度。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各学校抓牢赛事活动,完善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根据学段特点举办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班级、校级体育赛事、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活动,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浓厚竞赛氛围。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
(六)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坚持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立足国情、市情、校情,充分挖掘、加强提炼,引进开展特色传统项目进校园,进课堂,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形成一系列特色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毽球、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深入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活动,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七)开展济源篮球振兴发展行动。积极落实“济源篮球振兴发展行动”,强化系统培训,加大篮球运动项目的覆盖面,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兴趣为导向,扎实开展篮球运动,积极举办、承办和参加高级别赛事,开展以篮球运动为主题的“最美大课间”、篮球操、班级篮球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为提升济源青少年篮球竞技水平,擦亮“全国篮球城市”品牌贡献青春力量。
三、强化队伍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一)着眼“教师+教练”,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
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建好建强教师、教练队伍,着力提升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专业素养,把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作为深化体教融合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着眼“教师+教研”,实现教研人才专业化
各学校加强体育科研队伍建设,注重强化教师理论培训。
1.支持体育教师根据个人专业特点和专业研究方向,参加各种线上及线下教学培训(如:基本功大赛培训、省培、国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教学研讨、教学成果评优等教研活动,鼓励体育教师参加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选、课题研究等活动,提升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以工作室教研活动为突破,采取名师引领和骨干示范相结合,通过师徒结对、现场实训、学习培训等方式,帮助体育教师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建立高效体育教研工作机制。
3.不断强化校本研修,根据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设置研修计划,周周开展体育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1—2次展评课活动,从课程、教学、评价三个维度,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形成教研氛围浓厚、课程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健全、教学成果丰实的改革体系。
(三)着眼“专职+兼职”,探索建立教练员岗位制度
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定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把教练员队伍建设作为体教融合的突破口,按需设岗、择优选聘高水平教练,为学校运动队科学化建设、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教师不足情况下,专兼职相结合,鼓励与社会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
(四)着眼“岗位+职责”,科学制定岗位目标考评细则
制定教师、教练员岗位职责、岗位目标、考评激励细则,明确教师及教练员“干什么”“干啥样”“如何评”,引导其发挥自身才华、实现自身价值。
四、建立评价机制,促进规范管理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五项管理”,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让教育督导“长牙齿”,举好体育评价“指挥棒”。
(一)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过程性素质测评、大课间、社团课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体育教师教育教研工作情况、各类竞技比赛成绩”等纳入体育工作督导评估范围,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各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
(三)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大课间组织、课后服务、指导参赛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加大对体育教师表彰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参照体育教师,研究并逐步完善学校教练员岗位评价。
五、加强组织保障,助力教育提档升级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严格落实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服装补助政策。
(二)加强制度机制保障。完善学校体育法律制度,研究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三)加强场地器材保障。结合学校实际,补齐器材、设施等短板,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器材设施,建立体育器材补充机制,把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中小学校研究并落实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行动计划。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体育事业的关心支持。
2024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