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心校、市直学校,各科室(二级机构):
《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工作五年规划(2024—2029年)》已经局党组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按照要求,对标落实。
2024年11月20日
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工作五年规划(2024—2029年)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
一、已有改革经验和成果
(一)强化顶层设计,创新课程建设
济源秉承“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借助国家赋予的体制和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先后对基础教育进行多项高规格、深层次的探索革新。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2002—2015年):2002年,以“六大示范校”(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教师发展示范校、校本研修示范校、阅读示范校、教育管理示范校、活力校园)创建为抓手,推进改革。2008年,进行“济源市课程改革六年回顾”,促进学校规范管理,提升教师素养,激发了济源教育的活力。之后,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三级课(达标课、创新课、优质课)系列评选为抓手,引导教师从课堂教学出发,关注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阶段(2015—2018年):启动济源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立足济源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与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合作,建立“高校专业引领、行政部门推动、学校探索实施”的UGS教育发展模式。通过课程领导力培训、学校课程规划、课程评价机制建立等措施,引导学校审视育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学校课程,探索学校改革。校长、教师课程意识觉醒,聚焦课程目标,创设育人载体,改革育人方式,成为河南省内唯一全域推进课程建设的地市。
第三阶段(2019—2023年):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切入,在原有基础上,以学科课程为核心,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二)聚焦作业评价,赋能精准教学
2022年3月,济源示范区被确定为“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评价改革示范区”。2023年8月,河南省教育厅发文推广济源示范区运用义务教育基础作业评价平台赋能作业减负提质的典型做法。2023年2月,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评价工作现场会在济源召开。《教育时报》《河南教育》等多家媒体对济源作业评价改革工作进行了报道。济源作为河南省作业评价改革示范区,探索教-学-研-评新体系,引导教师聚焦“科学命题—实证教研—精准教学”开展教-学-研-评新体系的探索实践。学校运用数据精细管理、实证教研、精准教学;教研部门运用数据实时监测、科学命题,构建“小作业大数据”赋能精准教学的济源高质量教育新样态。
(三)立足学生素养,开展全科“大阅读”
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济源更加注重学生阅读素养提升。2002年至2010年,以“阅读示范校”创建为抓手,引领学校拓展阅读空间,整合阅读资源,丰富阅读载体,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阅读。2009年—2014年,开展基于学生能力的“语文阅读”,2014年—2017年,开展基于语文教材的“名著阅读”,2017年以来,开展基于学生素养的全科“大阅读”。大阅读推进期间,出台《关于推进大阅读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学校大阅读课程方案”“中小学阅读教学设计”“中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案例”“我是这样阅读这本书的”“我们是这样开展大阅读活动的”等系列征文、交流活动。通过对学生阅读工作的持续推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显著提高,教师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校园中阅读风气浓厚。
(四)统筹多维推进,深化教学改革
出台《济源示范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中小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依托“三阶六步”课例研究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办法》《中小学基于新课标的教学常规考核方案》等文件,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指导,聚焦学科关键问题,通过项目引领,依托同课异构、课例研究等活动,创新开展教学质量提升行动。
(五)强化教研支撑,突出专业引领
加强教研专业指导,2005年—2024年分四批在全市遴选配备学科专职教研员,建设专家型教研队伍,目前有正高级教师4人,中原教研名家1人。加强骨干团队引领,本着“教研融合,润泽生命”的理念,依托学科骨干团队,开展“联片科研”“主题教研”“131教学视导”等系列活动,助力五育并举、“双减”提质、课程建设、作业改革等教育教学工作,取得国家、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加强校本研修,采取“区域内项目推动、示范校辐射带动、校际间合作联动、指导团队专业引领”的方式,合力推进校本研修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常态化。
(六)探索双线融合,推进数字赋能
秉持立德树人,做好“培训→应用→总结→深化→育人”的教研到教学的闭环研究;探索“主讲+名师课堂”学习模式,将课堂教学进行切片教研;持续推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教师利用数字资源服务教学提供便利。济源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
(七)借力三个“依托”,做好科学教育
依托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促进科技教育内涵发展;依托科学教师、科学类学科教师团队,加强学科教研,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依托校外科技教育培训力量,抓好社团活动培育学生科技特长。玉泉学校获得“河南省农村中学科技馆”“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等荣誉称号,中国科协网、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河南科技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科技教育进行专题报道。
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教育资源布局需均衡
济源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目前在师资配备、硬件建设、课程理念、生源等方面,城市明显优于平原,平原优于山区,地区发展不够均衡。
(二)专业支撑力量需强化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目前还没有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高校的专业力量支撑明显不足,在教学改革实验区的建设中,有待教育部专家、高校专家、省教研部门的强有力指导。
(三)教师队伍素养需提高
教师结构需优化,平原乡镇教师年龄偏大,山区学校教师年轻,经验不足;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师配备不到位,兼职居多。教师“所教非所学”,存在非师范毕业生从事教育、学科教师无学科专业学习经历等。教师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评聘分离、县管校聘等制度有待落实。
(四)教育评价体系需完善
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有教无评、评教分离、重教轻评等现象。重视不够、制度不健全、内容不全面、运用不充分、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部分 总体要求
一、总体目标
1.国家课程方案实施落地。深入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学校课程规划方案落地,提高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监控水平,确保课程实施质量。探索形成区域整体推进和实施国家课程深入落实的济源经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助力济源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发展。
2.教与学新范式高效可用。深入开展课程标准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构建“学为中心”的新型课堂,形成多种教与学的新范式,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3.教学助力系统赋能提质。改进区域教学评价,探索命题的研究和作业的优化;强化教研支撑,探索教研方式的创新;推进数字化赋能,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探索构建教学的济源助力体系。
4.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突出育人实效。开展好实验教学,加强科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全科阅读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强化体育锻炼、提升健康素养,加强劳动教育,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5.教学改革的经验可推广。立足济源区域教育发展实际,从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助力、学生素养四个维度,探索深化教学改革的济源实践模式,形成可推广的济源教学改革经验。
二、工作思路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为指导,围绕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助力系统构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任务,遵循“整体规划,专家引领,试点先行;项目带动,研修驱动,上下联动;成果凝炼,品牌培塑,推广应用”的建设思路,科学规划,创新实践,推动济源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三部分 工作任务
一、做好区域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
(一)实施区域层面课程规划
1.明晰课程理念。明确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以“融合·新质”教育理念统领课程改革行动,确保课程规划与之相契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济源区域特色,设定清晰的课程目标体系。
2.构建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分层次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学科整合,落实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丰富课程资源。整合区域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工具。支持学校自主研发校本课程,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二)指导学校研制课程方案
1.培训与支持。高校专家团队对学校进行研制课程方案的培训,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指导市镇两级实验校制定适切的课程方案,提供课程方案样板,帮助其他学校明确课程方案研制的流程与核心要点。
2.指导与交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实验区建设项目组提供一对一或小组式的个性化指导,协助学校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课程方案。开展课程方案研制展示交流活动,鼓励学校间交流互鉴,形成区域课程发展共同体。
3.审核与反馈。成立课程方案研制工作小组,建立课程方案审核机制,确保学校课程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及时反馈审核意见,指导学校进行修改完善,确保课程方案的高质量实施。
(三)加强区域课程实施监测与管理
1.监测与分析。研制区域课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涵盖课程开设、教学质量、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等多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校本课程审核等区域课程实施监测机制,实现数据的及时采集与分析。
2.评估与反馈。根据各单位制定的课程实施方案,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召开区域课程实施研讨会、推进会,分享评估结果,讨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3.改进与激励。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学校持续改进课程方案实施,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建立奖励机制,表彰在课程实施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个人,激发区域教育活力,涵养良好区域教育生态。
二、统筹推进区域教学改革
建立“基于课标”的教学规范,推进“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着力解决重难点问题,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基于课标”的教学规范
1.区域层面统筹推进
出台《济源示范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中小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依托“三阶六步”课例研究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办法》《中小学基于新课标的教学常规考核方案》等文件,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2.开展基于课标的整体备课
教师研读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等,从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制定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期方案。依据学期课程纲要编写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在微观层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求。
3.实施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
坚持素养导向,严格按照课标要求组织开展教学,落实河南省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注重学段衔接,科学落实幼小、小初、初高衔接教学,把握课程深度和广度的变化,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实施教学改革的重难点攻坚
1.推进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依据《济源示范区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办法》,建立教科研指导支持机制,聚焦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教学改革的重难点问题,持续探索“教—学—评”一致性实施路径。依托优质课展评、课例研究、精品课遴选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2.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通过项目驱动、实践研究,加快课堂转型,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探索基于情景、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学,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范式,建立“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框架,开发一批“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资源(案例、课件、工具),形成素养导向下的“学为中心”课堂新样态。
3.强化学科实践
推进体现学科本质的实践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探索跨学科主题式学习
立足某一学科,以主题来组织其他学科的内容和学习方式,以实现综合学习。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三、改进区域教育教学评价
(一)统筹推进区域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统筹推进区域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形成“区域整体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区域路径。一是开展学校评价工作的专项调研。形成区域学校调研分析报告,总结学生评价的优秀做法和经验,形成典型案例、示范推广。二是开展“一核两融三自主”评价改革,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融合五育、融合新技术,自主反省、自主发展、自主完善,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深化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学科分项等级评价,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其运用。研究推进体现表现性评价理念的学习过程评价。坚持素养导向,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积极探索增值评价。三是研制基于课标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明确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要素和具体要求,借助课堂观察工具开展循证研究,精准开展教学评价,引导学校和教师从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促进学习的评价。
(二)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研究
完善中小学考试制度,优化考试方案,加强命题人员培训和培养,有序完善以学科专职教研员为主、兼职教研员为辅的命题专家库,做好命题质量评估。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应用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分学科分学段开展教师命题专项培训,开设考试评价专项课题研究。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三)探索赋能精准教学的作业管理体系
构建“市级指导、学校统筹、教师实践”的三级联动长效机制。教研中心从市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规范研制,加强课程视域下作业变革的方向引领,学校和任课老师按照“一校一案”“一科一案”落实作业管理的主体责任,开展作业设计专项培训、优质作业案例展评、作业资源库建设等活动,形成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作业管理路径,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从作业设计与实施、作业课堂应用、作业讲评、作业评价等多个维度,构建作业设计与实施路径,推进单元作业和实践作业的实践研究。推进数据赋能,市教研中心以作业平台精准服务教学应用为导向,开展数据赋能作业评价的教-学-研-评实践探索,构建“小作业、大数据”赋能精准教学的作业评价新样态。
四、强化教研支撑
加强区校教研的“双向联动”,做深做实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研修获得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化,有效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构建“一核两翼三级”区域共生教研机制。
一核价值引领:基于济源市基础教育课改现状,提出“联动推进·共生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全面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聚焦课程、课堂、评价领域的教学关键问题,通过项目研究引领和研究路径创新等方式,打造“联动推进、资源共建、成果共享、共生发展”的教研新生态。
两翼联动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实践过程中,以“赋能教师”的教研机制创新和“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两翼,通过课程改革、区域课题研究、区域教研等方式,引领教师深入课堂实践,转变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素养,推动区域范围内学科教学质量优质均衡发展。
“三级联动”教研:以课改关键问题为出发点,实行“区域教改总项目+学校分项目”联动模式,以“统筹规划,项目驱动;课题引领,优化完善;联动推进,整体提升”为思路,以“校级微课题—市级课题—省级课题”三级联动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发现问题—寻求对策—成果凝练—引领辐射”为推进方式,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教师研修、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引领教师深入课堂实践,转变教学行为,提升课堂品质。
五、推进数字化赋能
(一)数字赋能教学变革,促进城乡优质均衡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中小学数字教材平台,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的课堂教学变革,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教材在中小学开展双师课堂教学,形成完整的课程实施流程,构建新型教与学范式,达到部分课程新型教学范式授课常态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做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建设,助力区域内中小学“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利用数字网络平台,精准开展网络教研
严格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依托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评价平台和智慧台灯,推进义务教育基础性作业评价改革示范区建设,提高教师应用基础性作业的积极性和使用效果,促进基础性作业在全区中小学应用全覆盖。持续提升基础性作业育人功效,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学情,从跟着感觉掌握学情,到大数据知识图谱分析精准掌握学情,为诊断问题改进教学打基础,为“双减”和精准教学赋能。根据教师发展需求,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三个课堂平台”开展常态化的网络教研,开展数据驱动的教师精准培训,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三)充分发挥数据优势,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充分发挥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优势,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开展数字技术支持的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和实施数字技术支持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面向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师发展大数据,创新教师评价方式。
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一)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科学教育培训。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将科学素养提升行动纳入校长领导力培训内容体系,提升校长积极支持科学教育的自觉性,保障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依托“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对不同学段的科学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加强科学团队引领。发挥市科学专兼职教研员和省科学名师专业引领的作用,聚焦关键问题引领全区科学教师开展课标研读、课例研究等,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科学课堂教学,形成优质的课例研究成果,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搭建科学交流平台。市教研中心开展科学优质课评选、科学实验优质课评选和科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搭建区域科学教师展评交流平台,激励教师专业发展。
(二)推进科学课程校本化实施
构建“1+N”科学课程。指导学校基于科学课程标准整体规划科学课程,构建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验教学、科学探究等组成的“1+N”多元课程体系。确保开齐开好科学课,加大科学实验教学,鼓励开展科普阅读,合理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上好科学常规课堂。指导教师编制基于课标的学期课程纲要,落实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结构化),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构建素养导向的学习评价。探索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工程启蒙教育,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在做事中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和挑战中培养创造创新能力。
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依据科学课标和科学教材,设计并开展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课外实践与科学知识有机衔接。遴选校外优质科教资源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加强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建设,提高课后服务科学教育含量,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创设家庭实验室。
(三)开展素养导向的科学评价
组织科学教育监测。组织参与国家、河南省科学教育质量检测,强化实验区各中心校、市直学校对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监测的关注和支持。
探索科学素养评价。学校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课外探究表现、作业完成表现、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进行评价。
完善科学实验测评。强化科学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将实验课的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完善中小学科学实验测评办法。
(四)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
加强科学教学装备使用。部门协作完善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探索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鼓励对普通教室进行多功能技术改造,培育创建一批科学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特色校。开展教学装备配备达标率、使用率监测,确保每所中小学校至少拥有一个科学教育功能室或实验室,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
整合利用区域科学资源。依托科技馆、历史博物馆、科技创新型企业等共建中小学科学实践教育基地,采用实地考察、研学实践、环保行动等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科学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技大篷车”等活动,定期举办“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科技节”“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想,开展科学创新实践活动。
用好平台开展科普教育。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科普教育专栏,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生命科学等科技前沿领域,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加强乡村学校科学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农业科技等资源开展科普社团活动,提升乡村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指导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
(一)规划市域学生读书行动
1.加强全学科大阅读。制定《济源市中小学“全科”大阅读方案》,分学段实施“整本书阅读+”大阅读课程。小学指向阅读习惯,初中指向阅读能力与表达,引导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用好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推进课堂教学同步拓展阅读。发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课程在提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自主阅读,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位。推动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学等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加强科普阅读,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2.丰富读书活动。组织好“典籍里的中国”、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河南省诗词大赛、河南省汉字大赛等活动,举办好“愚公小讲坛”演讲比赛活动,着力打造富有吸引力的青少年学生读书品牌项目,营造校园阅读氛围,促进快乐阅读。创新活动形式,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和节气、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国家重大活动和重要事件等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读书月、读书周、读书节活动。开展书香文化建设,将读书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等建设活动。邀请作家、学者等开展阅读讲座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品质。
3.开展读书评价。建立青少年阅读评价体系,对阅读活动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设立阅读奖励机制,将阅读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励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校完善读书行动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将阅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热爱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二)指导学校落实读书行动
引导各学校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开设必要的阅读课程,打造精品阅读课,完善学校阅读课程体系。结合“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的创建,督促学校进行阅读环境的优化,在校园打造随处可见、随时可读的阅读场景,让书香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指导学校将读书行动融入学校常规工作,确保阅读行动与学校教育目标相契合。持续加强学校阅读指导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生阅读指导机制。
八、开展校园篮球振兴行动
(一)加强校园篮球文化建设
以济源篮球振兴发展行动为引领,深入挖掘篮球运动的教育价值,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加强篮球通识教育,开足上好篮球课程,丰富篮球主题游戏,激励更多学生走上篮球场,利用好课程、活动、竞赛等,营造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篮球运动氛围,推动校园篮球文化建设。
(二)落实校园篮球课程建设
建立学校教研团队,开展篮球校本教研活动,构建大单元结构化教学模式,开齐开足上好篮球课程,提升学生篮球素养。抓好首批篮球课程试点学校,实施师资培训计划,开展体育教师篮球教学能力大练兵,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素养,营造互学互赛的浓厚氛围,促进教师、教练、学生专业化成长,推动“教会、勤练、常赛”课程要求落地落实。指导各校根据学校场地、学生特点以及学校文化等,设计高效、有趣的篮球特色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依托学校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指导各学校建立班队、校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篮球运动氛围。
(三)提升校园篮球品牌效应
建设篮球人才专业成长库,发挥优秀专业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区域篮球联赛制度,完善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篮球竞赛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能”。建立篮球特色学校评选机制,发挥特色亮点学校引领辐射作用,开展以篮球运动为主题的示范课、“最美大课间”评比、篮球嘉年华等活动,推动篮球运动全面发展。
第四部分 工作落实要求
一、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教育体育局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实验区工作组,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由教育体育局的基础教育科、教师教育科、体卫艺科和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相关人员组成项目组和三个改革指导组,每个指导组由5名业务骨干成员组成,负责指导8-9个单位的教学改革工作。聘请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课程中心徐继存领衔的专家团队,专业指导济源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工作。
(二)组建研修团队。遴选8所实验学校和2个中心校,先行先试,总结经验,示范引领。组建名校长工作室8个,教研名家工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29个,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19个,示范引领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教学改革工作。
(三)明确工作职责。印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各方工作职责(暂行)的通知》,明确项目组、项目指导组、中心校、实验学校及研修团队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分工合作,项目推进,稳步推动各项改革有序开展。
二、培训研修
(一)高校专家引领。与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课程中心签订5年合作协议,每学期组织实验校及各单位骨干教师、项目组、改革指导组成员100余人到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课程中心教育学部进行为期一周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培训。重点培训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数字赋能、学生素养提升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
(二)分类分层培训。市级培训主要围绕课程方案制定、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一致性、教育评价牵引、科学素养提升、阅读素养提升、校本研修与课题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等内容,组织中小学校长、专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等“领航计划”“领军计划”系列培训。
(三)专业团队研修。指导名校长工作室、教研名家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坊、名班主任工作室各研修团队围绕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内容与任务每学期开展专题研修活动,带动实验学校、各中小学校开展研训活动。
三、研究指导
(一)开展专项调研。坚持问题导向,项目组和改革指导组围绕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找准问题,形成区域调研分析报告,为教学改革的持续优化提供现实依据。
(二)加强专题研究。每年组织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相关课题研究,结合校本教研、校本研修活动进行扎实有效研究。加强组织指导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有效推动教学改革七大任务的规范探索与实践,及时梳理研究成果和转化应用,提升教学改革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组织现场指导。每学期邀请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课程中心徐继存领衔的专家团队深入到实验学校进行现场指导,一方面对学校的改革方案与方法路径进行诊断和纠偏,明确改革方向;另一方面,对课程建设思路、课堂教学改革、跨学科学习、教育教学评价、教研方式改进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改革范式。
四、过程跟进
(一)项目推进
组织市镇两级实验校采用“1+N”的方式推进改革,即突出1-2项行动,带动其他改革项目逐步推进。各实验校要建立推进机制、明确改革路径、汇报阶段成果,抓好1-2项改革任务,并逐步推广应用到区域内其他学校。
(二)专项视导
结合项目组日常视导工作,改革指导组成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督促指导七大任务的落实,发现问题,研讨交流,现场解决,完善提升。
(三)督导监测
建立健全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审核与监测机制,督导室结合七大任务开展重点督导,深入学校进行督导,督促实验区各项改革任务及高校专家组的意见建议落实到位,稳妥推进改革进程。研制监测关键指标,开展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监测,重点监测课程实施状况、学生核心素养、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等,形成基于数据分析和实证基础的反馈改进机制。
(四)研讨交流
每学期,以市镇两级实验校为主体组织1-2个改革行动进行观摩研讨,促进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总结展示改革阶段成效,研讨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五、示范引领
(一)示范引领
在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专家组的指导下,项目组督导市镇两级实验校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实践,及时总结教学改革中形成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大媒体宣传,营造浓厚氛围,组织观摩交流,示范引领全域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二)项目驱动
遴选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素养提升、教学评价、教研支撑、数字赋能等方面的优秀项目,组成优秀项目群,梳理项目群的好做法、好经验,整理典型案例,通过结对帮扶、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
(三)团队协同
充分发挥名校长工作室、教研名家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优秀团队的引领作用,围绕教学改革各项任务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修,选点突破,形成经验范式和研修成果,通过工作室成员带动基层学校教研组,教研组带动每位教师实践运用,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有序开展。联合郑州金水区改革实验区,通过中原名师工作室、教研名家工作室、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将济源示范区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做法推广应用到河南省部分县市,引领辐射全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第五部分 工作保障
一、队伍建设
坚持“强师筑基,品质发展”的理念和“协同推进,赋能增效”策略,扎实完成队伍建设三项任务:一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增聘体育、艺术、劳动、心理健康等专职教研员,建设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员队伍,通过专业阅读、专题培训、专项研究等提升教研员队伍素养。二是实施“领航计划”。开展名校长培养工程,提升校长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导力。三是实施“领军计划”。开展名师培养工程,构建组坊建团研修体系,引导镇、校教师工作坊合作共建,培育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
二、经费投入
设立课程教学改革专项培训资金,用于教学改革的专项研究、过程指导、培训研修、教研工作、教学资源建设等。项目组将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统筹设计培训研修项目,遴选优质课程资源,做好相关研修培训工作。各中心校、市直小学、市直初中要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预留出配套资金,用于课程教学改革的专项研修与学习。
三、条件保障
(一)加大投入力度。把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列入示范区管委会年度重点工作,从经费投入、人员编制、办学条件改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外部环境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把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纳入示范区大数据局的发展规划中,优先保证。
(二)持续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和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提升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校舍、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图书资料购置、安全防范等基本办学条件。探索集团化办学,成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开展教学资源、管理理念、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度合作,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整合提升专业力量。教育体育局把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不断优化整合教学改革专业力量,优化整合业务管理与指导力量、名校长名师工作室研修团队、专兼职教研队伍、基层学校书记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加大培训与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教学改革专业团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为改革的持续深化提供智力支撑。
(四)携手高校合作。与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改革培训、优化方案、现场指导、成果提炼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开展合作研究。
第六部分 推进计划
一、第一年(2024.9-2025.8)
(一)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实验区工作组、项目组、改革指导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细化七大任务的具体要求,建立教学改革有序推进的机制。
(二)选定实验学校。通过基层申报、全面考核的方式确定教学改革实验校,明确工作任务,初步索探教学改革。
(三)优化研修团队。优化名校长工作室、教研名家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等研修团队,明确基于教学改革的研修职责与任务。
(四)有序推进教学改革工作任务。统筹推进区域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统筹推进区域教学方式变革。统筹推进区域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完善区域教研工作体系,教学中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建构教学助力系统。规划区域科学教育实施,提升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水平;深化区域读书行动,深化体艺劳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第二年(2025.9-2026.8)
(一)有序推进教学改革工作任务
1.做好区域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突出立德树人导向,突出五育融合,突出评价牵引,指导学校研制课程实施方案。
2.统筹推进区域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课程标准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构建“学为中心”的新型课堂。
3.建构教学助力系统。指导学校推进教学评价,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探索信息技术在区域教学教研实践中的深度应用。
4.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导学校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教学装备配备和使用,加强中小学实验员配备;指导学校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二)梳理、反思、改进教学改革工作
运用专家指导、调研分析、数据对比、经验总结等方法,梳理实践中的经验与策略,反思改革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改革工作。
三、第三年(2026.9-2027.8)
(一)有序推进教学改革工作任务
1.做好区域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探索区域内规划课程实施的监测和督导,确保区域内学校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2.统筹推进区域教学改革。探索“学为中心”教与学的新范式,推动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转化落地。
3.建构教学助力系统。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创新教研方式,探索“一核两翼三级”共生教研方式;探索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充分应用。
4.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进行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丰富学生读书内容、创新读书行动载体。
(二)培树教学改革典型。
评选一批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科学素养、学生读书等义务教育改革优秀项目;评选一批优秀实验校、优秀研修团队、优秀个人,评选一批优秀典型案例,并在区域内进行展示交流。
四、第四年(2027.9-2028.8)
(一)有序推进教学改革工作任务
1.做好区域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探索区域推进和实施规划课程的济源经验。
2.统筹推进区域教学改革。指导学校解决课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形成指向问题解决的实践成果。
3.建构教学助力系统。探索作业的优化和管理;指导校本教研;推进数据赋能义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教学评价改革。
4.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育人实效;开展好实验教学,加强科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全科阅读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强化体育锻炼、提升健康素养、加强劳动教育,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培育改革品牌
在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徐继存领衔的专家团队指导下,通过持续的探索实践研究,初步形成“深耕·共育”课程实施、“素养·实践”教学变革、“兴趣·探究”科学教育、“博览·悦读”学生阅读、“一体·多维”教学评价、“共生·引领”教研支撑、“智慧·共享”数字赋能等区域品牌。
(三)扩大省域影响
总结教学改革品牌经验,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交流,辐射带动部分省域范围内的县市,开展经验介绍、专题培训、方案推广、现场指导、研讨交流等品牌推广活动。
五、第五年(2028.9-2029.8)
(一)提炼改革成果。立足济源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在七大改革任务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改革的典型案例,从区域课程规划与实施、区域教学改革、教学助力系统建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四个维度提炼形成深化教学改革的济源实践模式,总结区域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济源经验,为教育部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行动提供县域样本。
(二)开展省际交流。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和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指导联络下,与全国不同省市的教学改革实验区开展改革进程观摩研讨活动,形成沟通交流机制,相互借鉴学习,优势互补,协作研究,逐步将立德树人、新时代五育并举与融合、核心素养、科学素养、阅读素养等重点改革要素落到实处,探索一条富有时代价值的教学改革路径。
(三)打造品牌效应。全面优化改革项目,逐步构建“专家指导—学校建模—项目推进—评价牵动”的品牌建设机制,提炼“校长领衔—教师主力—团队共研—学生行动”的品牌建设策略,推动济源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助力济源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