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在线:成长篇
济源教师工作坊全面展开是在2021年春天,她是前期全市青年教师岗位培训的持续与发展,也是济源名师培养工程的延续与升级。从2016年开始,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对全市2500多名五年以内教龄的青年教师进行了精准培训。这里所谓的精准培训是以年级为基本单位,按20人一个小班,每班以三名同年级的学科骨干教师为导师,按照教学进度每月集中进行一次同课异构培训。这种精确的编班方式与培训形式得到了青年教师的认可与欢迎。在三年时间内,他们的专业得到了快速提升,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随后,因为经费与工学矛盾的冲突,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告一段落,但青年教师培养的工作我们一直没有停下脚步。经过一年的准备,我们又启动了济源教师工作坊平台建设,即通过市区优秀教师组建市级教师工作坊,吸纳市级骨干建设做核心成员,以双向选择的方式让同学科的青年教师进入市级教师工作坊,形成定期的研修学习机制,彻底解决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引领不足的问题。2021-2023年的三年为第一期。这其中发现了不少优秀的青年教师,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案例,在即将开启的2023-2025年度的第二期教师工作坊建设之际,经各工作坊推荐,这里将集中展示三年来各工作坊青年教师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以此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加快成长步伐,为各自的教学岗位增光添彩。
青年教师依托名师工作坊实现专业成长
大峪二中 刘志丹
2021年9月,我还是一名山区数学老师,因为对物理的执念,让我不忍心放弃对物理的学习与钻研。于是,我主动申请加入段林艳名师工作坊。10月底的第一次现场工作坊活动上,听了老教师对李朋奇老师和赵佳老师的评价,我深受启发。我知道怎么讲物理课了,简单来说就是增加学生活动,能实验的就实验,不容易讲的就插入视频或图片。同课异构和讲座结束之后,段老师向工作坊内各位成员介绍了我等一些新人。当时我就立志,紧跟段老师脚步,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老师。11月底工作坊要举行第二次活动,由我所在的小组安排活动,提前一周我和王屋一中薛田田老师被组长刘新平老师安排讲课《光的色散》。当我回到学校,除了完成必要的数学教学工作之外,我都在准备工作坊的备课工作。确定好所讲的课题之后,我首先阅读了教材,了解本节课有哪几部分内容构成。翻阅教材解析,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并查阅教学用书了解推荐的教学方式。然后登录一师一优课,查找本课题视频,反复观看部优的课堂实录,确定每一模块选用哪位老师的讲法,并学习相应老师的语言表达。备课最困难的模块在于红外线的应用。我在百度上搜索红外热成像仪的原理。可惜找不到图片,而后我灵机一动上淘宝找红外热成像仪,复制图片到课件上。为了凸显物理的有用性,我又加入红外生命探测仪。在百度上搜索红外生命探测仪,把它的使用原理背下来作为自己的解说词。但是红外夜视仪和红外热成像仪的区别我自己搞不清楚,思考之后决定把红外夜视仪去掉。到授课的前一晚,我突然间感觉红外热成像仪使用图片说服力不足,又怕自己表达吃力,尝试了两三个平台,终于找到了关于红外热成像仪让自己中意的视频,松了一口气。
由于疫情的影响,工作坊改为线上进行,课程结束之后,多位老教师对我的讲课给予了极高的好评。我在想,如果是线下授课,效果会更加惊艳。
就是这一次工作坊的授课,让我坚定了教授物理学科的决心。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考,我所带的班级物理取得了全市第10的好成绩,离不开段林艳名师工作坊的培养。转眼间,我加入段林艳名师工作室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我要紧跟段林艳老师的脚步,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让自己拥有迈向优秀的能力。
工作坊活动促我成长
济水东园学校王艳利
眨眼间,我参加济源市小学数学李春华名师工作坊活动已经两年了,回想加入工作坊的初心,我是本着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让课堂教学更轻松、更高效的目标来的,在这里,我收获到了很多。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在李老师和马老师的带领下,我不断地享受着学习带给我的快乐,不断感受着反思带给我的成长,不断体验着实践带给我的喜悦,正是不间断地学习、反思和反复实践不断地促我成长,让我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一、阅读,让我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我深深地记得李老师在第一次工作坊活动时,就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成长的主要方法就是阅读,后来的多次活动中,也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还借用名师张小娟老师读五六遍红楼梦的故事,激励我们要坚持阅读。这让我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没有阅读习惯,不爱阅读的我来说,要坚持天天读书,真的非常非常的难,很幸运的是李老师从好读的俞正强的《种子课》入手,引领我们阅读,而我在十来年前听过俞老师的课,对俞老师的教育理念是特别认同的,也买下了这本书,读过一部分,但是没有坚持认真地读完这本书,于是在李老师的引领下,她每周都发阅读内容和写作任务,我为了完成每周的写作,就给自己制定了阅读计划,每天都坚持少读点,一周之内读完,然后认真撰写阅读体会。努力就会被看见,我第一次撰写的阅读体会被李老师在群里边表扬了,这大大激励了我,也成为了我坚持阅读的动力,就这样,我坚持读完了《种子课》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读完一整本书,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感受到了众行远的团队力量,也认识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的。接下来,我们又一起读完了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让我的数学课程理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数学教学有了一个整体、全面的把握。同事们问起我某节课要渗透的核心素养,我总能脱口而出,这让我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品尝到了阅读的甜头。于是我利用闲暇时间,自己读完了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马云鹏、吴正宪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等数学专业书籍,目前除了共读吴亚萍的《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外,我自己正在读许卫兵的《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不读书,不知道自己的浅薄,越读书越发现自己不懂的知识很多,要读的书还有很多。
回头看自己走过的阅读之路,我内心是无比喜悦和自豪的,因为以前的我很少读书,即使读也是读自己感兴趣的家教类书籍,而读着读着就会放弃,从来没有认真地读完过一本书。现在,我不但能认真地读完一整本书,而且开始坚持读完多本书了,读书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有名家案例赏析、有教育理论专著、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数学教育杂志……最重要的是我还学会了边读边写,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写出一些自己的读书感受,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充实了。
二、写作,让我看到了反思的价值
如果说阅读帮我打开了一扇学习之门,那么写作就是一条提升自我的有效通道。为了帮助我们快速提升自己,李老师建立了一个日记群,建议我们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一天的工作或所思所想。为了帮助我们坚持下去,李老师还让我们观看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二次创业成功的视频,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自己坚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于是,我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每天坚持写日记。我的日记要么记录班级的琐事,要么记录当天课堂教学的得与失,要么记录当天阅读的体会,总之,每天晚睡前都要写上一会儿,虽然忙碌,但内心也因充实而变得开心、愉悦。学期结束,我整理自己的日记时,发现如果不是当时记录下来了,有些事情就被遗忘了,有一些好的经验也容易被忽略掉。写一写、记一记,还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从而激励自己更认真地写作。写作是一次次经验的重温与积累,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写作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沉淀,提炼精华,指导未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让自己有所进步,让我们越来越睿智,越来越从容。
正是由于有了写作意识,2022年3月,我撰写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初探》获济源市2021年度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2022年3月,我参与的撰写的《“双减”之下单元大概念结构化作业促“量感”培养——<测量>作业设计案例》获市级特等奖;2022年8月,我参与的课题《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数学广角教学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
三、上公开课,让我体验到了成长的喜悦
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修炼在课堂,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锻炼自己,努力把课程理念化为课堂行动,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上公开课更是对自己的一次锤炼,锤炼我们的课堂语言,锤炼我们随机应变地灵活驾驭课堂能力。2023年3月份的工作坊活动中,我积极承担我们组的讲课任务,上了一节《克和千克》的公开课。课前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先是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是马老师经常给我们提到的,一定要翻看自己的教学参考书,我也在平时的翻阅教学参考书中尝到甜头。)又认真学习了《度量天下——俞正强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20例》一书中的相关案例,翻阅了一些数学杂志上《克和千克》的案例,从中我明白了质量量感的培养,需要从体感和数感两个方面进行,结合着这一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有效的多维数学活动,课堂上,让学生多感官参与,通过身体的感知、语言的描述和数一数、算一算活动,建立一克和一千克的概念以及10克、100克和500克的概念,通过猜一猜、称一称再掂一掂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选用合适的标准去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这节课得到了工作坊同事的一致好评,让我体验到了自己成长的喜悦,正是不断地坚持阅读和写作,正是平时的一次次积累和沉淀,才有了这节课的成功。课后大家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比如情境的创设可以再恰当一些,比如是否可以从1千克作为切入点来学习。这让我体验到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在工作坊活动中,在李老师和马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阅读、写作、更高效地备课、讲课。阅读是最好的学习,写作是反思和积淀,讲课、上公开课是实践,只有不断的学习,反思,实践,再学习,再反思,再实践,才能真正地促我们成长。
四、长沙学习,让我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
如果说工作坊的日常阅读、写作、听课、讲课、评课让我这颗还愿意学习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的话,那么,走出去学习就是让我这颗“种子”得以抽出新叶,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
今年暑期长达十二天的长沙学习之旅,让我看到了专家、学者对于数学教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他们浓浓的研究氛围感染着我,令我敬佩不已。他们或从研究学生的学入手,深入钻研课堂教学,提出了“学、教、评”一致性的理论,设计了低门槛、多层次、大空间的学习任务,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或从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入手,进行了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活动,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或从研究习题、作业入手,对作业进行了改进、整合和创新,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知识的本质。
课间休息时,我们这些学员都会意犹未尽地围着专家问问题,交流一些想法。我与专家的交流中,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多读专业书籍,增加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读课标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于课标中的一些句子是一知半解的,在教学中如何操作、实施让素养落地更是无从下手,而自己的疑惑处,经专家举例讲解,会有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课间,我与专家交流时,就问道:课标中我有些地方读不懂,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理解的,领悟的那么深刻?专家就说:“读书啊,课堂上我不是推荐一本书嘛,多读读那本书。”专家推荐的那本书是《美国中小学数学教师实践手册》,这本书很贵,原价二百多,但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入手价是一百六十多,有同事跟我说买了也白买,因为我们根本就看不懂,但是我想:有跟着工作坊啃读《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经验,我应该还是可以读一读的,读那些我们读不懂的理论著作,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思想,读着读着,领悟的就越来越多了。二是研磨一节课的精神。专家讲座中,有几位专家提到:他们会在知网上查阅资料,并交给老师们查阅的方法。课间,我就问专家,他们是怎么在知网上搜索的,都搜索些什么?查阅的方法是啥?专家说:“需要什么就搜索相应的关键词就行,搜索之后,会有很多的相关文章,找那些下载量和引用量高的文章。”在与专家面对面的聊天中,我还了解到他们打磨一节课会查阅特别多的资料,有时候提出一个新想法的时候,就要去找一找,查阅一下有没有这方面相关的研究,还有研究的必要吗?或者是有哪些理论可支撑这个新想法。往往一节课要查阅60多篇相关理论,而一个学期,他们的一个教研团队会打造一至两节这样的优质课,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大家如何备课、研课等。他们对于课的这种钻研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他们对专业的敬畏和执着让我折服。
长沙学习归来的火车上,有幸与坊主李老师一个车厢,我在中途去厕所时,无意间看到李老师在火车上安静、专注地看书的场景,那个瞬间后来无数次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想: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就是他们已经把阅读当成了家常便饭,深入了骨髓,一日不读书就会觉得难受。我也更加坚信:在优秀的李老师带领下,我的成长之路会走得更稳、更坚定,我们的工作坊建设也一定会蒸蒸日上,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骄傲。
李春华工作坊 文章推荐
唯有热爱,方能抵岁月漫长
济源实验小学程赛青
尼采曾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那么每一个能为心中热爱而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恩赐。发自内心的热爱生活,就会对生活中的困难采取淡定的态度。热爱生活,星辰大海都揉进眼中,你就会看到整个世界该有的温柔。
人生漫长,晴雨交加,但若是心怀热爱,即使岁月荒芜,亦能奔赴山海,静待一树花开。何为热爱?为何热爱?我要讲讲来时的路。刚上初中时我英语仅仅考了50多分。第一次接触英语的我,甚至想不通为什么在我眼里长得和拼音一模一样的字母却又有了全新的读音?为什么同一个单词加了ing或者ed就代表了不同的时刻?枯燥而又乏味的阅读理解怎么就这么难?怎样才能把汉语翻译成英文还要写出原有的意思?在我迷茫之际,我遇到了影响我一辈子的英语老师。尽管我已经忘记她的名字,却永远忘不了她拎着小录音机,利用课外时间和假期时间给我补英语,教我跟读,教我语法。我也从蹩脚的磕巴口语到能够完整并流利的念出一篇英语文章。一点一点的进步,一步一步的改变,都离不开她不厌其烦的教导。即使是教授初中英语课程,我的英语老师也能游刃有余地采用全英文授课。老师专业的英语素养和优秀的教学技能令我受益匪浅,我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现了英语的魅力,埋下了一颗热爱英语的种子。正是这种热爱,我在大学时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英语专业,继续探索英语的奥秘。
时光如水,如今梦想照进现实,今年已是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七年,我也如愿以偿的当上了英语老师。我把我对英语的满腔热爱投入在工作中,同时,我对英语教学的热爱和感情,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深化和增进。我想我是绝对幸运的,踏入英语教师行业后,我又遇到了另一位恩师,她就是我的组长刘玉洁。备考教师岗位的那一年,我在她的辅导下,以第一名的面试成绩如愿考上教师岗,后来又在她的辅导下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了济源市优质课一等奖。然而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真正对我影响最大的不仅是刘老师专业又优秀的教学能力,更是她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拼劲儿。
第一次参加英语工作坊,激荡了我教好英语课的决心。也正好是听刘老师讲课,在她的课上,我才发现原来英语课可以上的这么有趣,这么流畅,以至于我完全忘记了写课堂笔记,完全被刘老师的情绪带动、感染,甚至下课铃声响后还沉浸在课堂氛围里,还想听刘老师再多说点、多讲点。这些滚瓜烂熟的知识点似乎以另一种方式又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们,原来这样富有热情积极性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之后,在相处过程中我发现,刘老师课堂的成功并不意外:已经有如此专业知识的她在课下也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看到有意思的句子要用英语翻译下来;别人玩手机的时间她也在练习发音、用软件给动画配音练习口语;每次讲课,她都对自己课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直到完美呈现。从此我内心立下了一个小小的flag,我也要向刘老师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让自己的课堂也变得丰富、有趣。
那我该怎么努力呢?那个时候,我还是山区带多门课的教师,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可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有一次参加培训,教授说,一个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专业度决定了一个英语教师的发展,作为英语老师,提高自己的口语专业水平,上课用流利专业的口语授课是第一步。这时我忽然有了前进的方向。培训回来,我开始每天跟读练习英语,模仿专业的语音语调。我想,人生最好的贵人是不断努力的自己,这一路,是我对梦想的坚持、对初心的坚守、对选择教师职业的坚定才让我有了现在的成绩。虽然微小,但是我在不断进步!
在2019年金秋九月,穿过干净宽敞的王屋路,踏入济源实验小学的大门,美好的邂逅唤醒了我对生命的追索与扣问,激起了内心深处的涟漪。在这里,我遇见了充满教育情怀的管理团队,遇见了潜心教学,可爱可亲的同事。她们或年轻充满活力,或知性优雅,她们熟练的教学技能亦或是成熟的教学经验,以及她们对待学生表现出的平等与尊重,就像教科书般的存在,我时常在想,是什么让这群人有如此魅力?是热爱,奔走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一定是闪闪发光的!因此在英语组,每一位同事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每次讲课,我都可以从她们那里得到很好的建议和意见,给我的课堂增添光彩;每次听课,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与这么一群人在一起,我感到工作是幸福的,是美好的。
除此之外,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习,记录下满满的听课笔记,并利用碎片时间再次去学习研读课堂笔记。并将自己向名师学到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课堂当中,让学生受益,真正的给学生带来高效课堂。只要有讲课比赛,我就积极报名参加讲课比赛,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每次参加比赛都是一次历练,在摸索中,在他人提出建议中,不断收获和成长。我深知,只要去参与,去学习,就一定会有进步,有收获。
尼采曾说:“人活着总是要爱着点什么,假使你没有了热爱,那这生活自然也是暗淡无光的。”也许是因为热爱,才不会觉得累和迷茫,也许是因为热爱,加班才不是加班,而是提升自己的机会,也或许正是这一腔热血,总觉得这七年教学时光是美好,热烈,澎湃的!未来的未来,也会一在自己的热爱里努力拼搏,闪闪发光。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范利娟高中生物工作坊 杜琳琳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师,是一名班主任。我很忙,每天飞奔在各种现场,看班、陪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调整班级作战状态、检查作业或者挤出来那么点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对自身家庭而言,我希望做更好的自己,能教育好孩子,游刃有余的处理好各种关系;对于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希望传播好知识,能有更开阔的视野引领孩子们的终身成长。无论从哪个角度,我都渴望进一步的成长,正好学校组建工作坊,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范利娟高中生物工作坊,在工作坊中我跟同事们一起阅读、研讨、提升,自觉写读书反思,参与案例打磨,做专题讲座等。回顾在工作坊中的学习与经历,充实与满足,更深刻感受到一群人一起干事儿的快乐。
工作坊共读《教育与生活》期间,我写到:从古至今,关于知识、学习的辩驳从来没有停歇。怎样学到真知识呢?真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是基于实践所得的经验的升华。现在的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才能落实学习真知识,摒弃假知识?怎样实现真学习?……
我想教育的真谛就是传授真知识。让孩子自己能明白,能领悟,能形成。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新带一个班级,我会在班里高频率的读一些文章,会经常在黑板上写一些话语,我想通过这些短平快的阅读,让孩子们能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也确实经过一到两个月后,班级整体的认知就建立了。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身的;一个好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一定是一辈子的;这些正向或负向的影响注定是孩子此生的“劫”。
我想教育的真谛是唤醒生命和灵魂。不管原本孩子的生命状态是什么,唤醒就是生命的一次契机,灿烂的开端。
《项目式教学》中提倡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高质量的学习。教师理应作为引导者、教练以及探究学习的向导,借助项目,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科问题,在日常中我们更是要教会孩子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一位名叫诺尔法的老师说:“我尊重学生们的想法,如果他们想抱怨,我也会听。但我会告诉他们:‘你需要成长。如果你总是等别人告诉你答案,那么将来等你不得不自己解决问题时,你就会无所适从。你很有可能会跌倒、被困住,这没什么错。调整呼吸,然后换一种方式继续尝试。’”青春期的孩子,价值观正在形成,作为影响他们的重要他人,我们的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孩子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我们的引领是那么重要和不可或缺,这不得不逼着我们去丰富和成长,才能担得起这份责任。
我想教育的真谛是引领和榜样。就像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的存在为孩子们指明了前进的路。
目前每月一次的学校大教研以工作坊为依托,作课人首先整理教学思路+课件,工作坊老师提出修改建议,作课老师进一步修改完善,课后进行评课,再修改完善。一套课例打磨下来,不亚于一次优质课,使参与教师快速拔节。在济源四中听孙玉璞老师的课,能感受到老师的耐心和细心,对学生能力的点滴引导,不断去夯实基础、规范答题步骤。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于程度好的学生都是难点,孙老师却可以在学生基础并不好的情况下,讲述清楚,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无小事,从细微处入手,小切口打开大效果,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并运用知识。听李珊老师的课,觉得后生可畏,不管是课堂的大气和从容还是从课件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而设计的动画小游戏,都体现了钻、专、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兴奋激昂,并且从中获益良多。课例研究让我们每位成员不再是旁观者,共同参与、互相提携、反思成长。好的课例收集供大家共研共用。间或进行的专题讲座,我们精细研读“一层四核四翼”“三新背景下的新教材应用”“高中生物新高考试题命制”等内容,刚开始的摸不着头绪到后来每次听专家的课都是深深的“同感”和熟悉,从深度上拓展了自己,在专业上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想教育的真谛更是对自己的雕琢。细致入微,每节课、每个习题、每一次登上三尺讲台,每一次面对学生,都是雕琢的结果呈现。这个雕琢,提升了自己,滋养了学生。
成长之路漫漫,只有肯下笨功夫才能获得真本领。愿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能在工作坊的背景下向阳生长。
感恩遇见,携手成长
济源市实验幼儿园 卢莎
2021年9月我加入了齐娜老师的学前感觉统合游戏工作坊,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我和这个团结、和谐的团体共同成长着,每次的交流、学习、互动、讨论,我都觉得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精神食粮。
认识感统,打开思路
在参加工作坊之前我觉得感觉统合是个非常专业的名词,感觉统合训练必须具备非常专业的场地和器材才能进行,而通过研修过程中一次次的共读专业书籍、听专家讲座、共同实操感受,我了解到原来孩子们呈现出来的各种各样所谓的“坏习惯”是可以通过一些感统游戏来进行调节的,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利用身边的常见资源随时随地进行,也可以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取得进步的。工作坊的研修学习使我大开眼界、深受启发,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然后知不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提出更高更专业的要求。
了解感统,提高自己
通过一次次的学习,对感统相关知识了解得越多,我越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参与研修以来,在工作室浓厚读书氛围的影响下,我读了《帮孩子找到缺失的“感觉拼图”》《 感统游戏:135个促进感觉统合的游戏,在欢笑中玩出聪明和健康》《解放聪明的笨小孩》等感觉统合方面专业书籍。读了这些书,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观察孩子们,在日常的游戏和活动中有的孩子在跳跳球时会失去平衡,有的孩子在穿插障碍物时会迟疑,有的孩子一坐转椅就害怕,而有的孩子坐上转椅就停不下来……以前我会用“个体差异”一带而过,而现在,我明白这些“个体差异”是可以通过感统训练来帮助孩子改善的,我更加明白了感统训练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同时,在研修过程中我也学习了《3-6岁幼儿发展指南-解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自驱型成长》等教育理论书籍,在这一过程中我认识到,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更应该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在集体活动组织中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如何了解孩子的发展需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如何与时俱进地掌握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成为孩子最好的陪伴者?
运用感统,收获成长
果果一直是班里最让人头疼的小朋友。在学校里,她基本无法安静坐下来,每次有其他老师敲门,准备来我们教室时,她都会不管不顾地跑过去看看是谁,而且她不喜欢被别人碰触,别的小朋友不小心碰到她,她就会立马打别人等等。在学习感统之前,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时刻注意她的动态,同时和家长结合采取一些小奖励小惩罚来促使孩子改变言行,结果往往收效甚微。
通过两年的感统学习,我意识到这并不是孩子“调皮”“管不住自己”,而是孩子在感觉统合方面有些失调,这些行为是完全可以通过感统训练来改善的。在户外活动时,我带孩子们进行了一些感统游戏并对果果进行观察,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玩转圈圈,喜欢坐转椅旋转,只要有机会,都会向老师提出再玩一次的要求,更让我奇怪的是,老师给小朋友用触觉球进行脚底按摩时,她竟然一点怕痒的迹象都没有。
我把果果的情况和工作坊里的小伙伴一起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可以从促进孩子前庭觉和触觉发展的游戏入手,于是在和果果家长沟通之后,每次户外活动中像跳格子、弹跳球等锻炼孩子前庭觉的游戏我都会让果果多玩几次,同时我也给家长介绍了一些适合亲子合作的感统游戏,像蛋糕卷、揉面团、互相按摩等,让家长的陪伴更有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发现果果在玩转圈圈的游戏时不再是独自一人,而是和一个小朋友手拉手一起玩,这一点小小的发现让我惊喜不已,这是对我参加工作坊所学知识最好的肯定,更加坚定了我把感统训练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决心,因为科学的感统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改善“坏习惯”,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两年时间里,我不仅在感统学习方面收获颇丰,在工作坊浓厚学习氛围的影响下,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也小有收获。先后获得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济源市优秀班主任、河南省幼儿故事比赛优秀辅导奖、市级征文特等奖、济源市校本研修先进个人,设计的亲子游戏两次获得市级一等奖,在今年还收获了市级骨干教师的称号。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素质、人格的魅力、更离不开广博的知识,通过工作坊的研修学习我的眼界和思路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感恩工作坊,研修路上最美的遇见!我将以空杯的心态,不断加强学习与反思,努力促进自己的成长!总结一句话说就是:养德,储能,反思,创新,实现自我,种福他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淡淡的遇见 浓浓的守候
河南中原特钢子弟中学 赵秋菊
喜欢这样一句话:“行动不一定每次都带来幸运,但坐而不行,一定无任何幸运可言。”确实如此,幸运与行动密不可分。回顾自己的从教生涯,我一直行动着,也一直幸运着,孜孜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
一、在引领中起航
2021年7月,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当时,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吕艳霞名师工作室。进工作室的初衷源于我是一名乡村教师,乡村有它的宁静与安逸,也有它的局促与无奈。如在我看到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自我陶醉,却无暇关注学生是否参与,是否掌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是纯机械、无意义的“对不对啊”“是不是啊”这样的回答,如此自说自话的课堂,让我感觉和孩子们之间隔着一座冰冷的山。如何破局,怎样破局?虽然我也在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案,但总感觉不得要领。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加入了吕老师的名师工作室。两年多的时间里,我跟随吕老师的团队一起读书、一起研究、一起写作,渐渐地悟出了:“只有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才有可能看到编者闪光的思想”,“数学教师要把学生带到想去的地方,首先要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数学教师在引导孩子学习时,深深的数学术语要浅浅地说,长长的推理过程要慢慢地走”……
一次研修一次洗礼,它如同优美的乐章,影响着我,触动着我,我的专业素养提升在工作坊不断引领中再启航。
二、在学习中成长
朱熹曾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如果不懂得经常学习,就等于守着自己的那潭“死水”。在知识更新换代发展迅速的今天,如果作为教师只会重复着复制粘贴自己的工作,那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教育真的不仅仅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所以教师首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在工作坊中我和同伴们用组队对抗惰性,用思辨促进成长,一起研读《“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书中的一章一节犹如一份份美味的营养品,滋养了我的灵魂,带我从“阅读”(自主地读)到“悦读”(快乐地读),享受着因“读”带来的幸福时光。
深入而持久的阅读,成了我专业成长的助推剂。诚如,傅国涌先生《美的相遇》中的句子:“民国教育之所以充满魅力,就是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与美相遇。它并不是要让每一个人成为成功的人,因为成功没有标准。教育是要成全人,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最好、最美的自己。”
这是我和孩子们的一堂练习课。课堂上有这样一道题:“我和6个同学参观海洋馆,门票每人60元。买门票一共花了多少钱?”很多孩子在解题时只注意到6个同学,忽略了自己。这种情况在做这一类型题时很常见。怎样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边巡视孩子们的做题情况边思考着。当我走到文座位前时,我惊奇地发现,一向数学需要专门辅导的他竟然做对了。为了鼓励他,我计上心来,让他把这道题板书在黑板上。
交流的时间到了,从来没有在大家面前讲过题的文紧张了,他唯唯诺诺地靠近我说:“老师,我不会讲!”我微笑着说:“没关系,不会讲,你就把它读出来!”文听话的把他的解题过程从头读到尾:“6+1=7(个)、60×7=420(元)。”他的话音刚落,“小快嘴”涵就嚷嚷起来:“你这是读题,根本就不是讲题。你应该把解题的思路讲出来!”文的头立刻耷拉下来,一言不发。我意识到,是我该出面的时候了。我说:“谁能帮助他,让他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
冉说:“你第一步中6+1是什么意思?”
文答道:“我和6个同学参观海洋馆,6是6个同学,1是我。”
典问:“60×7是什么意思?”
文答道:“门票每人60元,7个人就是60×7。”
当文说到这儿时,突然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大家做这道题时一定要注意,这里是7个人,因为是我和6个同学参观海洋馆。”
文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文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我见状,赶紧说:“同学们,借助你们的质疑与追问,文说出了他真实的想法,并且知道了应该怎样讲题,你们很棒!更棒的是,他的提醒也非常到位!老师为你们点赞。”
教室里的掌声再次响起来,我的心却再也平静不下来。这道题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价值,而且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会了相互接纳与鼓励,学会了质疑与追问,更让学生学会了追本溯源与思索!
下课铃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老师,一节课好快呀!”“老师,今天我真的学会了!”“老师,下节课咱们再多做点题吧!”我可爱的小天使们,你们终于不把数学学习看做是一种负担了。
快乐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更是可以相互成就的。2022年我荣获济源市中小学教师“十大读书人物”提名奖。我撰写的论文《掌握“通法”,理解“通透”》获得济源市2022年度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2022年我在CN刊物《名师教数学》第11期上发表论文《学生粗心背后的思考》;2023年我在CN刊物《名师教数学》第1、2期合刊上发表论文《品教材之结构这道》;2023年由我主持撰写的作业设计案例《“测”盲点 “寻”本质 “探”方法》获得济源市作业设计优秀案例一等奖。
三、在成长中坚定
自然界的树木,在悠悠的岁月中,生根、发芽、抽条、开花、结果,在寒暑交替中完成生命的成长。在工作坊的研修过程中,我也一路学习,一路成长,一路更加坚定。
我的成长正是在一次次的课程分享与交流中不知不觉获得的,在这期间,不仅让我的视野得以拓展,让我懂得了如何教以及如何学的问题,也体验到了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带给我的收获。各位老师的分享同样给我打开了作为教师的新路径,在这里我见到了形形色色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或寓教于乐,或利用高科技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因此,我坚信努力会创造出不一样的惊喜,我也树立了新的目标,在教育教学思想上,要与时俱进;在业务技能上,继续夯实基本功,使个人的教育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同时要加强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科技的水平;深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素养培养,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两年多的工作坊实践研修带给我的是教育灵魂的触动。使我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又有了更新、更高的目标,让我成长的步子走得更快,走得更好。那么,就请我们各自努力,积跬步之收获,期更高处相逢。
学习 成长 提升
沁园东湖小学 欧晶晶
花有阳光,美娇艳;鱼有流水,戏水欢;渠有活源,清如许;人若学习,耳目清。
2021年9月,我加入了赵莉娟小学语文工作坊,开启了我的专业学习和成长之旅,转眼两年有余,回首再看,满载收获。
一、搭建平台 助力成长
“与智者为伍,与贤者同行”。工作坊为团队中的成员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成为了教师成长的摇篮。而我就在这样的平台中一步步成长。
首先是读书平台。“独行快,众行远”,工作室的共读平台推动着我阅读了不少的专业书籍。读吴忠豪老师的《语文到底教什么》,我逐渐明确了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读何捷老师的《一篇一篇解读统编》,我理清了统编教材在编排上的创新点;读刘仁增教授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语用解读》,我解开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语用”必须突出“用”,有效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其次是多元的学习平台。共读交流、撰写案例、课标解读,疫情期间工作坊推送优质课程、组织线上研讨、云端公开作课……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搭建,让老师们真诚交流,互相学习。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聚焦的是教学的发展,探索的是课堂的路径,积累的是实践的能量。
二、名师引领 练好内功
我们的工作坊是一个团结协作、乐于分享、共同提高的团队,团队内的优秀教师积极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每组导师积极作公开课、主题讲座,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同时积极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耐心帮助青年教师修改教学设计、读书感悟等等,带动和引领了坊内青年教师练好教学内功,提升专业水平。
除了坊内的名师引领,在薛法根、王崧舟等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主题讲座中,更是帮助我们建构了优质课堂的范式,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三、扎实学习 积极提升
既已选择,就不忘初心。自加入工作坊,我积极参与坊内活动,并在坊主莉娟老师的带领下,在导师们的引领和指导下,逐渐养成了勤思考、勤实践、勤总结的好习惯。
积极阅读,不断学习。跟随着工作坊的共读安排,我阅读、思考、反思,并阅读坊内成员的优秀读书感悟。通过共读,我进一步坚定了读书和学习是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的信念。
备课作课,提升自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反复观看优课,修改教学设计,争取呈现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优质的课堂。
交流反思,取长补短。参加活动时,每一次的交流机会我都格外珍惜,我总会积极与大家交流研讨,同时从大家的身上汲取营养,进一步促进自己水平的提高。
解读课标,读研并举。在“课标解读”的活动中,跟随导师的脚步,一点点读,一点点解,一点点研究,多方查看解读资料,观看名师解读讲座,反复录制解读视频,最终将课标读透、解透、理透,至今回看,仍记忆犹新。
个人的努力是加法,团队的努力才是乘法。在一次次的活动,我不断收获,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我逐步成长。相信我会在这样一个奋进的团队中,在未来奔向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遇见更美的自己!
坚守教育初心,追逐教育梦想
济源市玉川路小学 卢艳芳
卢艳芳,中小学一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曾获得济源市优秀班主任、济源市优秀教师、济源市文明教师、济源市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执教的《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000以内数的认识》、《推理》等课分别荣获市级优质课一、二等奖。曾多次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撰写的教学论文先后有近20余篇获得省、市级一二等奖。
工作22年来,一直初心不改,为心中的教育梦想而一路前行。自2021年9月参加“济源市赵亚亚小学数学工作坊”以来,更是努力学习,用心践行,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为了精彩自己的教育人生。
一路走来,一直心有梦想,并努力践行着,成长着!
一、心中有梦,做一个有情怀的教师
教师要有梦想,并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我的教育格言是: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在这个梦想的引领下,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育品牌,成为自己、学生、家长眼中的“名师”。
每天的课前我是认真备课的,并一直坚持在数学书上提前批划出所教授课的核心素养、重要目标,以及上课简案(上课流程),以方便自己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而课上,我一直追求:严谨治学,生动活泼的课堂效果。我的每一届学生都是无比喜欢着我的数学课,每天都觉得数学课上得太少了,给予我的课以极大的热情。
课下我更是关注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大力表扬,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成就感,有自信感,知道被老师关注着,认同着,即使他是学困生,也依然自信。
面对家长,我更是耐心十足,不厌其烦的跟他们畅谈。教给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并推荐给他们适合的教育书籍和教育平台。争取无论孩子学习好坏,家长都认可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在我手里都能有成长。
教师只有自己有梦想,才能在教育教学中长此以往的以身作则,而有情怀的数学老师,更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幸福成长。
二、手中有书,做一个有内涵的教师
读书,是心灵休憩的港湾,是眼睛和心灵的旅行。法国诗人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我的每一步成长,书,都给了我莫大的勇气与鼓励。从学生时代的“与书为伴”到至今的“与书为友”,无不是透过书这位挚友,穿越时空的阻挡,聆听圣人的谆谆教诲,从而涵养自己稚拙的心灵。自2019年跟着常亚歌老师的“阅读360”互动平台以来更是,把每天读书当成了一件不可或缺的事,跟读了3年,共读36本书,也成长了3年。在这个平台跟读的同时,也同时读了几本人物传记类小说《胭脂扣》、《赵四小姐》、《宋美龄的美丽与哀愁》、《林微因传》、《陆小曼传》、《三毛传》,只是想了解她们。三年时间里还陆续读了《大明王朝》、《北鸢》、《追问》、《浮生六记》、《西部往事》、《张之洞》、《张居正》、《李鸿章》、《年轮》、《应物兄》、《历史的天空》、《人世间》等多部书籍,只是因为想读而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如果说跟读“阅读360”平台是我人文素养的提升,而跟着赵亚亚工作坊的共读书籍一路前行,就是我专业素养的提升。跟着工作坊一路走来共读了《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让儿童在涂画中学数学》、《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等专业书籍。在工作坊一起共读专业类书籍的同时,我还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读了《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吴正宪老师上课》、《吴正宪老师评课》等,以补全自己的短板。
继续沉醉书香吧,春风里,秋雨里,让自己慢慢沉淀,让书香悄然绽放。
三、眼中有世界,做一个走出去的教师
虽然因疫情,工作坊诸多活动被限制,但依然在能抓住走出去学习机会的时候及时抓住。2022年暑假随着国培县项目组计划,我们工作坊核心成员远赴长沙第一师范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学习。在这十几天里每天6小时听名师讲座,晚上又是2小时以上的研讨、交流、写作等。真的是忙碌、充实。在这种忙碌且充实的环境中,我们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新思路,也留下每天一篇上千字的心得感悟。
一路引领,一路成长,感谢这次走出去学习的机会。
同年寒假前夕,我又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同样是十几天的高强度学习,同样是每天上千字的心得感悟。
忙碌而又成长着!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学习提升自己的步伐。
如果有,那就是我们自己。
四、笔耕不辍,做一个爱记录教育故事的教师
生活是精彩的,是丰富的。有时候会有让我们感动、惊奇的瞬间,也有触发灵感、引发我们思考的瞬间。但是,我们常常忽略或者过后忘记了这些瞬间。
感动也罢,灵感也好,我们欠缺的是忠实的记录。所以,我顺势抓住了常亚歌老师提供的这个“教师日记”平台,逼迫自己在这个平台上一路前行。
只为了记录生每天的教育点滴、生活点滴。这些记录就是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瞬间、灵感瞬间、思考瞬间。这些记录也方便以后有需要可以随时拿来串点成串,连篇成册,同时也让自己的过往不虚度。因为有这些文字忠实地记录了我一路走来的每一个脚印,每每看到它们,会再次引起我的感慨万千。一年时间里,我竟然能坚持写下305篇随笔记录。
教育需要梦想,只有燃烧起梦想的火焰,生命才能充满活力,绽放智慧的光芒。
教育是永恒的事业,继续坚守梦想。
遇见“工作坊”,让一群有教育梦想的人儿,因教育而结缘,因学生而精彩!因自己而成就满满!
从“教”到“学”,更新理念
——读《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
济渎路学校 李 燕
独行快而众行远,在市级小语工作坊的引领下,我阅读了许多教育专著,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工作坊坊主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王春易等著的《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一书。这本书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博士后项目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实践研究成果。本书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从课时教学到单元重构,从知识点到学科大概念,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从开展活动到任务驱动,从使用教材到准备资源,从结果检测到过程评估,七个维度阐述了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这七个维度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密切配合,共同构成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大体系”。通过阅读,我的教学理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更新,一些曾经的碎片化思想也得到了整合。下面我就书中冲击脑波的几个概念来谈点自己的收获。
一、明确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崔允漷教授对这句中的关键词做了进一步讲解。他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讲通俗一些,核心素养就是能做事,“关键能力”指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指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念”指坚持把事做正确。三个点都指向把事做成。
学科核心素养,从字面意义来看,就是在核心素养里再融入学科的本质特性。教育学博士余文森教授曾从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人本性四个方面来阐释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进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对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上多下功夫。
二、分清知识点与学科大概念
曾以为研究语文教材,只要能弄明白教材中都涉及了哪些知识,学生需要学会哪些知识,以及怎样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形成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就可以了。然而,阅读书籍第三章《从知识点到学科大概念》,一些新概念再次跃入视野,冲击着我原有的认知,不断地切换思维的两种模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让我在扩充知识的同时也拓宽了教学认知的视域。
语文知识是语文学科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盯住语文知识来教学,学生所得的知识就会是零碎的,机械的,生硬的。而定位于知识点的教学,容易忽略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内在逻辑,导致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若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建立学科大概念的思想。
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学科核心的,能够将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的概念。它就像知识的粘合剂,发挥着知识魔术贴的作用。它不仅是一个概念,还是一个工具,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帮助学生从更核心的,更上位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
知识点之间不仅有普遍联系,还可以通过关键节点形成内在逻辑,从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备课研究教材时,不单单要弄明白教材中的知识点,更要努力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网络结构。只有教师先在头脑里建构好了这种立体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才能有计划、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得到序列性知识,继而使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知识,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努力打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络,建构完备的学科知识结构网络。
三、区分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平素备课写教案,总要斟酌“教学目标”, 有时也把“教学目标”一栏写成“学习目标”。却从来没有认真去思考二者有何不同。阅读本书第四章《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我才注意到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从字面分析,“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在“教”,“学习目标”的关键词在“学”。教学目标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要达到的结果,学习目标是站在学生的视角,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目标的实施更侧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习目标则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标中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我们怎样来界定“教”与“学”的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做法,定会有所领悟。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去武汉大学演讲,带了一只公鸡。只见他先抓一把谷子撒在讲台的桌面上,再把鸡的头按在谷子上让鸡吃谷子。公鸡一粒谷子都不肯吃。先生又把公鸡的嘴掰开,把谷子塞进鸡嘴里,公鸡挣扎着甩开了头,把已经塞进嘴里的谷子甩了出来。最后先生把公鸡放了,把谷子撒在地上,退开几步,公鸡才慢慢啄食……陶先生的“公鸡吃食”的实验,证明被动接受与主动寻求的差异,也暗含了“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学生如何学。可见,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本质上是统一的,都是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习结果。而学习目标也是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的前提下,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转化来的,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因此,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因此,教师要能够通过一定的路径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尤其注意学习目标要站在学生如何学会的角度去设计,语言表述时更要通俗易懂,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清清楚楚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有哪些学习的路径。
《礼记•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这本书,就像一名默默无闻的导师,指点着我更新教育理念,反思不足、沉静醒悟,在实践应用中去寻找教学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