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管理
创新管理,打造农村优秀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 2018-11-06 | 来源: 五龙口二中 作者:翟立忠 |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办学理念是管理之魂、立校之本,一名校长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办学理念,才能引领学校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健康发展。确立了科学理念,还要“扛着旗帜走在前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使科学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我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思考,确定了“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内涵发展,使每个师生都得到文明、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的办学理念,并坚定不移的推动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的渗透发展。

一.探索教师成长途径,促进教师素质提升

五龙口二中是一所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质师资和生源不断流向城区,对教师的思想冲击较大。剩下的教师年龄、学科分布极不均匀,综合素质相对薄弱。如何留住教师?如何挖掘有限教师资源的潜力?这些问题就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开展了以“净化教师心灵、激发教师活力、创建幸福二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借助名师创建平台,促进全体教师素质的提升。

(一)改革教师例会,培育团队文化。

教师例会是务实,还是务虚?是注重会议形式,还是注重会议的价值传承?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智慧。以往教师例会往往是用来总结上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以保证学校各项制度、措施的执行。每次例会,不外乎是校领导在台上说,教师在台下听,领导说的卖力,教师听的乏力,台上讲话的人津津乐道,台下听的人极不耐烦:有的看表想着这会什么时候结束,有的看着台上想着还有几位领导没有讲话,有的看书报摆出一副认真学习的样子……如此僵硬的例会能达到什么目的呢?!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参加教师例会已成为教师最大的心理负担!为改变这一状态,学校深入挖掘教师例会资源,充分拓展团队文化的生成空间,将教师例会进行了全新打造。现在的教师例会主要分为“音乐欣赏、叙事演讲、工作点拨”三大板块,内容丰富多彩,使教师在自主、轻松、合作的氛围中提高了素质。  

音乐欣赏,即在教师例会开始之时先精选一首经典曲目来播放欣赏。短短几分钟时间,放松老师们的身心,提高老师们的艺术品位。事实证明:“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叙事演讲,即教师以叙述教育事件和讲述教育故事的形式表达在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教育故事,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演讲分两个环节,一是政教处组织“寻找身边的最美教师”演讲活动:每周安排一名教师通过一周的观察,来发现发生在具体教师身上体现“四有”精神的生动事例,然后在例会上以鲜活生动的语言进行讴歌、赞美。这样,用同事间的眼光相互发现美、赞美美,无论对演讲者、受表扬者,还是其他同志都将是一个学习、鼓舞、升华的过程,无形中融洽了同事之间的关系,营造出和谐共进的氛围,传播了正能量。二是教导处组织的“读书反思”演讲。每学期教师共读一本书,每月抽一次例会时间、安排两名教师向大家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育叙事演讲为教师提供了工作交流和学习反思的平台,使更多的老师关注学校、关注同事、关注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和学习成长。

工作点拨,即由校务分工负责人总结过往得失,安排一周工作,通报重大决策等。学校领导只需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强调。这样使校务工作梳理简单明了,效率更高。

教师例会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上台展示智慧和风采,同时也培育了学校集体团结合作、和谐友好的团队文化。

(二)加强师德建设,铸就高尚师魂。

培养名师,提升教师素质,高尚师德是基础。只有真正具备“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才能扎根农村基础教育,耐得住寂寞,为农村孩子倾洒爱心,才能真正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1、抓学习,提高认识。我校通过开展主题学习会、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形式,深入学习“三平精神”、“四有标准”,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讨论,把握内涵,领会实质,真正把“三平精神”、“四有标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2、抓宣传,营造氛围。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媒体,加强对活动的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出“学三平精神,做四有教师”的良好氛围。

3、抓典型,树立榜样。我校注重发挥历届市镇“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的引领作用,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

4、抓活动,力求实效。通过开展“学身边的三平教师”、“寻找身边的四有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每学期开学教师宣誓等活动,提升教师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效,促进教师素质提升。

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为学生塑造人生。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们都能做到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以“为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

二.开展暖心工程,构建幸福二中

1、生日祝福,提升教师校园幸福感。每个教师过生日,学校由工会主席代表学校送上生日蛋糕、贺卡和一盆鲜花。“温馨祝福” 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学校不仅是工作的场所,也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充分体现学校领导班子从细微之处对广大教职工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教师的辛勤付出的肯定。 

2、节日短信祝福,温暖教师心灵。每到周末、节假日,老师们都会收到学校发来的短信,有节日祝福、有生活小贴士等,让老师们感受到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

3、组织教师体检。落实“以人为本、关爱教师”的管理理念,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教师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使全体教职工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增强教职工“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健康意识,进而提振教职工勤奋工作的信心,增强学校教师的幸福感。

4、慰问特殊、困难教师家庭。深入开展生活困难教师、特岗教师、三支一扶教师和离退休教师慰问活动,了解他们所急所想,耐心倾听教职工意见建议,帮助生活困难教职工协调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暖心工程为全面提高全体教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创新力,构建 “幸福二中”起到了奠基作用,温暖了每个教工的心坎。凝聚了教育发展的正能量,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师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指数,激励了教师立足教育教学一线悉心育人。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高效推进课程建设

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建构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程建设的成败。基于这种认识,我校通过开展以“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摘抄一页读书笔记、每两周撰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为核心的“四个一”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为高效推进课程建设夯实基础。

我校的课程建设从课堂教学入手,围绕“教和学的关系”进行探讨争鸣,最终形成了“课程建设+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和学习力提升,实现从‘教学’到‘学教’转变”的整体思路和目标。立足于这一思路和目标,我们在课程内容生成上,实现了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形成了以“目标定位、任务驱动、学法引领、重视过程、学后反思”为主体的学案设计。这种模式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情,强调“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在学习目标上力求简洁明晰,让学生明白我要学什么;在学法指导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知道我如何学;在评价标准上强调正面引导,让学生知道我是否能够达成学习目标。

从“教学”到“学教”的转变,使得教学过程从关注“教”转向了关注“学”和“学会”,呈现的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整经历,体现的是学生学得精彩而非教师教得精彩,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虚假学习”、“无效学习”等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课堂情景中的“真学习”、“在学习”。

由“教”到“学”,既是教师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变革,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在实施“学案”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找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洞察学生合作需要的时机、合理利用评价结果”三个切入点,在全校12个班级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每节课小结,周五总结,把小组积分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参照评价结果,选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形成竞争,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另外,也把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推广到了日常班级管理、寝室餐厅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节假日学生自主管理当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断的努力,换来丰硕的教育成果,学校先后培养出市级优秀教师3人、骨干教师7名、优质课教师12名、优秀班主任7人,一个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优秀教师团队正在形成,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河南省先进家长学校、河南省防震减灾示范校、济源市师德师风示范校、济源市心理健康示范校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已成为在全市小有名气,在五龙口辖区颇具美誉度的学校。

几年来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仅让我体验到付出的艰辛,更让我感受到收获的快乐。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用我的真诚和努力,创造我校教育教学的美丽前景,把学校真正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