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管理
点亮希望 成就梦想
发布时间: 2018-11-15 | 来源: 轵城镇第二初级中 作者:薛景社 | 作者:

 轵城二中创建于1978年,是一所标准化的6轨制初中,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师生800余人, 2015年被授予“济源市文明单位” 称号,教学成绩更是连续多年居于全市前列,在全市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是轵城二中全体教职工的不断思考,正在启动的新高考制度改革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应该是学校层面的课程建设与学生课程学习中的自主选择,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和学校教学的主攻方向,不仅要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保证有很好的质量,还要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为此,我校在中心校“特色引领学校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多次召开班子会进行研讨,确定了以“希望”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坚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立德、启智、育美、笃行”的课程建设目标,着力培养品学兼优、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一、完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建设

陶行知曾经说过“ 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解决学校课程问题。该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 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 则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为了让老师们明确课程建设的方向,学校制定了《轵城二中课程建设规划》、《轵城二中课程方案》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和制度,确立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活动化,校本课程乡土化”的课程建设原则,先期做好顶层设计。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训战略,我们先后邀请市教研室李卫东、张效锋、许银萍和段红霞等专家以及镇中心校侯善玉主任等领导到校讲学,和市教师进修学校结为教学互助单位,派出马荷红、张静、赵伟丰等多名骨干教师到华东师大、山东和郑州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团”,定期印发《课程建设学习专刊》,每周举办“希望讲堂”,通过培训学习、骨干带动、结对帮扶、青师先行、平台交流等方式,全力推进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

二、开展“听评研”活动,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为有序实施课程建设,学校积极倡导“国家课程校本化”策略,从改变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入手,开展“听评研”活动,开始实施学科课程建设。听评研活动起步于听,发力于评,落点在研。深学深研课程标准、详讨详析中招考点、对教材进行二次重构,打造适合自己学科特色的课堂模式,是“听评研”活动的重点内容。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个教研组每周专门安排一晌时间进行校本教研,从形式到内容,从教材到课标,从课堂到课程,逐步推进,不断深化。

教学贵在行,一“研”天地宽。“听评研”活动集汇了学科组的优势,凝聚了团队的力量,实现了“不仅知道怎么教,而且知道教什么”的转变,使得课堂教学再燃激情,老师们的课程意识和专业化教学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构建“希望课堂”,打造和谐、幸福教学主场

课堂是教学的主场,是课程建设的主阵地。为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程建设品位,我校强化“课堂神圣”意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为目的,优化授课方式,优化学习流程,初步形成了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点拨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为基本框架的“五段式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希望课堂这一理念,确立了“希望课堂”的内涵,完善了“五段式问题”课堂教学模式架构,坚持每月印发一期《教学参考简报》进行宣传学习,同时配套印发了一系列有关“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训练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板书设计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语言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等资料进行讨论学习。希望课堂主题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问题化,让学生从问题入手,设疑、质疑、解疑,以期达到启智的目的。学校还提出教师要把尊重带进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激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把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把创新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创造;把希望带进课堂,给予每个学生成功的希望。同时,学校组织教师深学深研课程标准和三至五年来的中招考点,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流程,抓实抓细课堂教学,全力打造“希望课堂”。通过不断的实施,学生的预习能力、质疑能力、讲解能力、自主命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培养“希望之星”,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我校开展“希望之星”培养的初衷是解决后进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建制度、规范管理,定苗子、结对帮扶,树信心、齐抓共管,抓细节、时时育人,重成长、科学评价”五大环节,对后进生转化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使后进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之后我们又把“希望之星”扩展到了每一个学生,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颗闪亮的星”。自课程建设开始以来,学校紧紧围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广泛开展教育活动。立德课程中,我们开设每周一节的“祖国在我心中”旗下讲话课程,每月一个主题的主题教育课程,认星争优系列课程,等等,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力争德育教育课程化。育美课程中,我们开设了社团活动、艺术节、体育节等系列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我们开设的笃行课程分知识拓展系列(学习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动手操作实验、互联网+应用等)和社会实践系列(科技创新、志愿者服务、研学实践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有责任感的现代好公民。“希望之星”培养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形成了“勤学、乐学、善学”的良好氛围。

 “希望课堂”打造师生的幸福主场, “希望之星”助力学生放飞梦想,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在这个充满希望在大家庭里,人际和谐,规范有序,敬业乐群,充满活力,学生喜欢学习,学得开心;教师热爱教育,教得快乐。师生不仅拥有明日的幸福期待,更拥有今天的幸福体验,在课程建设的春光里,点亮希望,成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