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教育科研工作者走在时代的前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找真问题、促真协同、推真创新,发挥教育智库作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科学繁荣发展。
一、教育科研要回应时代需求
科研工作者的成就不完全是由于他们的智力或天赋,更在于他们找准了方向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和“六个下功夫”,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工作目标,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阐明了教师肩负“三传播”“三塑造”的职责和使命,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是对今后工作的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者要乘势而上,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这一教育功能在新时代的全新定位,集中精力解决“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问题,要依据我国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路径,针对重优先、补短板、强保障、提素质、促协调、激活力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供有用、实用和管用的研究成果。只有把握大势,找准方向,教育科研才会有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强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面对新时代的需求,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围绕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做文章,聚焦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等事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教育精准扶贫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政策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重大实践问题,深入研究老龄人口教育等现代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学业负担过重等以新形式出现的老问题,以及人口变动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影响等潜在的问题。只有聚焦这些真问题,推进跨学科研究和协同攻关,教育研究才能真正回应时代的需求,为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教育改革发展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综合,教育研究者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深究问题的根源,把它们连根拔起。要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就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对理论工作者来说,就要突破学科视野,把理论思维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与工程思维的具体性与价值性结合起来,以“渐进的社会工程”方式探究实践问题。只有转变思维方式,提升教育理论的实践品性,才能活化教育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在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教育实践的理论含量显著增加,单凭经验和惯习已经无法有效应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挑战,因而必须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践反思能力和生成性思维能力,注重教育理论的转化和教育经验的升华,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解决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而工程思维是将各项教育改革落到实处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科研要推进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履行新时代科研使命的方法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其一贯坚持的方法论思想。从“六个下功夫”到“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再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要协同育人,这些都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科研工作者提出新的时代命题,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就无从谈起。教育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原理,既要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把握不同类别、不同层面、不同面向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构建协同育人、全程育人和立体育人的体系,又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促进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协调发展。
新时代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教育科研必须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改革面临的任务越是艰巨和复杂,越是要坚持系统和协调的方法论。在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教育科研在对象和方法上都要重视系统的思维。“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四个体系,就需要重新审视体系之间的关系。因此,教育科研在对象上就不能仅仅关注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片面、割裂地进行研究,而是要将对象置于更大系统和整体中进行思考,注重研究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既要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加快“双一流”建设,又要全面覆盖,补齐短板,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这对统筹和协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也直接反映在对教育科研的需求上。
新时代的教育科研要促进学科体系的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为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要提高中国教育科学的质量和水平,是涉及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话语表达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教育科研的结构质量决定着我国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教育科研工作者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生产,而且要重视知识的转化应用,推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转化为决策、转化为制度、转化为舆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四个体系相辅相成,互为一体。
学术体系侧重于知识的发现,学科体系侧重于知识的系统化,教材体系侧重于知识的传播,话语体系侧重于知识的表达。中国特色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要促进知识的生产、转化、传播和交流一体化,推进机构之间、学科之间和人员之间的协作,加强跨机构、跨学科的合作,构建教育科研的矩阵结构,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协同攻关,通过整合式集成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打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三、教育科研要产出优秀成果
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将引领人们思想和观念的重大变革,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未来的改革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的准备。在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教育科研必须以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为旨向,深入研究教育规律,以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高质量成果推动我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发展。
教育科研要出优秀成果就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科研体制创新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习近平总书记将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凸显了制度创新对科研生产力和影响力的关键作用。在新时代,教育科学的研究方式、评价方式和资助方式对于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至关重要。在教育科研评价领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单纯追求科研GDP的倾向,科研评价的功利主义直接影响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推进科研体制创新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要深刻反思教育变革背后的支配逻辑和法则,敢于碰硬骨头,突破盘根错节的“制度丛”。让学术评价的权力更多地回归学术共同体,充分发挥“同行评价”的作用,才更能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造力。
科研体制创新的核心在于让制度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因此,科研体制创新必须以人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心,必须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创新,更大程度上解放科研工作者的生产力,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造力,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这都是在为人的创新性松绑。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这是从个体学术伦理和学术共同体的角度对学术研究提出的要求。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需要适宜的学术土壤的滋养,好的制度一旦形成,更多的优秀成果就频频“冒”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教育事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从发展形势来看,越是在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越是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越需要科研工作者提供强大的智慧和力量。大有可为的时代呼唤大有作为的人,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可以在时代的大舞台上书写精彩的人生,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使命和担当。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
(作者 刘贵华,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