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政务  »  党务公开  »  基层党建
正确全面准确把握“统战”内涵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9-22 | 来源: | 作者: 济水一中党委书记 冯迎道

“人心是力量之源,团结是力量之本。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统战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和尤为突出。“加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全党上下一起动手,有关方面协同联动的工作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战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期学校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充分领悟,系统遵循。统战工作是学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立足学校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师生,以及家庭和社会,持续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强化党建引领,团结带领广大师生,不断凝聚统战合力和教育智慧,更好地提升统战工作水平,更广泛地凝聚人心和力量,推动学校教育改革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在此,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从“政治高度理解、全局维度把握、实践层面深化”三个方面,就如何正确、全面、准确把握“统战”两个字的深刻内涵,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从政治高度理解“统战”,筑牢思想根基

“统战”两个字承载着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与智慧结晶。“统”即统一思想,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战”即斗争实践,是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战略部署。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当前,教育系统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更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统一战线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济水一中教育集团坚持统字当头,干字为先,“统战”内涵进一步具象化:党委统领全校教职员工,围绕“爱运动、能输出、可持续”的学校重点工作,以“干”字当头,一级做给一级看,上级带动下级干,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团结奋进教育生态。

二、从全局维度把握“统战”,找准工作定位

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核心在于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济水一中教育集团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坚持立足“两个大局”,将统战工作与“无体育不济中”和“济中主动学习课堂”两项重点工作深度融合。

“无体育不济中”的实践要义:以体育为载体,培养身心两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强化体育课程建设、完善赛事体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将团结协作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运动中增强集体意识、锤炼坚韧品格。

“济中主动学习课堂”的核心目标:以输出倒逼输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善于表达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

学校领导干部坚持以高度的政治定力,用统战理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引领全校师生坚定工作定位。面对阻力与困难,树立问题与项目意识,以项目化、台账化、销号化的工作方法破局攻坚,确保两项重点工作“不偏航、不松劲、见实效”。

三、从实践层面深化“统战”,推动知行合一

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转化。学校在推进重点工作中,坚持系统梳理精准施策,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将统战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一)处理好干群关系,以“头雁效应”凝聚人心

1.机制创新:建立“党员先锋岗”“结对帮扶”等常态化机制,学校工会定期以提案形式收集教职工诉求,党委统一研判后立行立改,推动决策民主化。

2.文化浸润:开展“统战知识竞赛”“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打造“人人学统战、全员讲统战”的文化氛围。

3.示范引领:党员干部带头下沉一线,解决教职工实际困难,成为师生信赖的“贴心人”,以“头雁效应”带动全员参与。

(二)处理好师生关系,以“立德树人”筑牢根基

1.课程融合:在思政课中增设“民族团结”“宗教政策”专题,编写校本教材,强化国家观、民族观教育。

2.实践深化:通过“民族团结主题班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红色研学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3.导师机制:建立师生“结对帮扶”制度,教师作为“成长导师”,在学业指导、心理疏导中传递统战理念,形成“教育学生带动家庭影响社会”的良性循环。

(三)处理好家校关系,以“协同共育”扩大同心圆

1.政策传导:依托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普及党的统战政策,凝聚家校育人共识。

2.活动共建:致力于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双向互动深化家校共进机制,包括“学校进家庭”行动,如开展“教育导师进家庭”的家访活动,提供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并实施“家长成长工作坊”计划,针对性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同时推行“家长进校园”工程,学校每逢大型学生表彰活动,都邀请家长参与,家校共享孩子们成长的高光时刻。每学期期中固定一周设立“家长开放周”,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观摩,组建“家长智囊团”为学校建言献策,形成“家长建议—学校研判—吸收采纳—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在多元参与层面,将家长深度融入学校活动体系:通过主题化设计(如亲子共读、家庭才艺展演、劳动实践体验、周末假日陪跑)增强仪式感,将“家庭教育——示范家庭”纳入表彰体系,并建立“家校资源库”整合家长职业特长,开发“职业启蒙课”“文化传承课”等校本课程,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教育价值观。创新模式上,通过数字化赋能搭建家校共育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实时共享与常态化沟通。推行“家校合作项目制”,以学期为周期申报“传统文化传承”等微项目,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为保障实施,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强化组织协调,将共育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并提炼“同心、同向、同行”文化理念,通过宣传矩阵营造全员参与氛围。这些举措旨在实现三个转变:家长从“旁观者”到教育“合伙人”,活动从偶发性到常态化,教育生态从封闭控制走向开放包容,最终形成政策契合、体系完善、文化引领的协同育人生态,为落实“五育并举”提供实践支撑。

(四)处理好校社关系,以“资源共享”激活基层活力

1.基地共建:与社区联合打造“统战实践基地”,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非遗传承课堂”,推动师生参与社区治理与志愿服务。

2.双向互动:邀请社区代表开展“民族政策宣讲”“社区故事分享会”,构建“学校育人、社区支持、多方联动”的基层统战网络。

(五)处理好基层与机关的关系,以“上下联动”提升执行力

经常性邀请相关机关人员深入学校,和广大师生一起参与活动,见证学校的发展,了解学校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集思广益,取得上级机关的政策支持。通过共同参与,达到共建共享,形成“基层需求反馈机关政策支持联合督导落实”闭环机制,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学校精准落地。

处理好基层与机关的关系,可以赢得机关及时为基层提供政策解读、资源调配和技术支持;基层单位定期报送典型案例与创新经验,形成“问题共商、责任共担、荣誉共享”的协作模式。

(六)处理好学校与部门的关系,以“服务至上”破解发展瓶颈

学校坚持以“服务至上”为核心理念,重塑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构建“党委—部门—师生”三级服务体系,实现“管理向后退、服务向前走”的战略转型。通过建立“党委服务部门、部门服务师生、教师服务家长与学生”的闭环服务链条,消除干群隔阂,拉近师生距离,化解家校矛盾,凝聚全校力量,形成和谐稳定的育人合力。

1.创新评价体系:重构部门与教师评价标准,将单一的“教学成绩论英雄”转向以师生满意度、家长认可度为核心的综合评估,实现服务成效可量化、可追踪。

2.强化双轮驱动:通过服务型管理和平台化运作协同推进,同步搭建智慧校园协同系统与跨部门协作平台,最终形成“管理无感、服务有痕”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济水一中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依靠团结奋斗书写的奋进史。学校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署,将“统战”两个字的深刻内涵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