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评价工作现场会在济源召开,济源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余维民代表济源做《“小作业、大数据”,赋能精准教学》主题报告。来自全省各地的参会人员还到济源实验小学、玉川路小学、济水西关学校、太行路学校等4所学校进行了现场观摩,并进行研讨交流。
济源教体局四级调研员赵忠红介绍,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济源将“作业评价改革减负提质增效”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持续探索“加减乘除”作业改革新路径,切实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2年,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关于做好2022年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评价改革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济源把“‘小作业大数据’赋能精准教学”作为重点工作,全域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础性作业》试用工作,依托基础性作业评价平台,引导学校和教师开展大数据支撑的实证教研和精准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级联动,协同推进基础性作业试用工作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按照“省级统筹规划—市级有序推进—镇级督导落实—校级扎实落地”四级联动的工作思路,合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作业改革先行先试工作。赵忠红说:“我们申请专项经费为全市3—6年级语、数、英教师配置1200余套智能台灯和平板电脑,确保济源全域的孩子都能用好高质量的基础性作业。”
按照省发展中心“一年起步,两年见效,三年铺开”的发展规划,济源于2021年9月,确定3个实验校和2个学科,开展先行先试工作;12月,省作业评价改革推进会在济源实验小学召开。2022年3月,济源被确定为“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评价改革示范区”;8月,省教育办公厅发文推广济源运用省作业平台赋能作业减负提质的典型做法。
济源教体局召开济源义务教育作业评价改革推进专题会议,组织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础性作业设计与实施工作培训会,同时推进济源教育数字化行动,积极探索基于作业评价的教学研评一体化。
中心校及基层学校高度重视,制定作业管理制度,更新网络、设备,把基础性作业的有效使用列入教学和教研的重要内容,借助平台探索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和精准的教学管理。
专业引领,助力基础性作业有效使用
基础性作业是由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针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而设计的高质量作业。为用好高质量基础性作业,推动“双减”提质增效,济源教研部门坚持专业引领,加强作业视导,加大作业研究。
余维民介绍,济源教研部门把“基础性作业”列入“131”教学视导工作重点,坚持每周开展教学视导、每月开展区域调研、每学期开展作业展评,教研员深入一线指导教师将作业的研读和使用融入教学,指导教师依托平台精准分析学情、反思改进教学,实现精准教学和作业提质增效的目的。
同时,济源加大作业设计研究,启动“中小学作业设计与管理专项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开展基于课标的学科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组织市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建立高质量的作业案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济源小学语文团队于2022年6月对基础性作业进行了专题研讨,同年8月线上参与了省教研室组织的“作业设计与实施培训”,同年9月开始使用基础性作业。“作业的使用与设计同样重要,要将作业融入教学,服务学生的学,思考如何运用才能‘轻负高质’。”团队成员李小娟老师感受颇深。
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济源小学语文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使用基础性作业的“两个避免”和“两个做到”。
两个避免,即避免“简单粗暴”,例如直接说“下面我们做第几题”,这样会削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避免在作业和课本之间频繁切换,影响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两个做到,即做到自然嵌入,不突兀,有设计感;做到灵活运用,或拆解,或整合,或改编,变式使用,达到作业与教学相辅相成。
为有效推行基础性作业,济源实验小学建立“教师试做”机制。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杨迎军介绍,规定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杜绝随意布置作业的行为,确保作业难度适宜,数量适中,且具有针对性;规范作业书写与批改,要求学生作业书写规范整洁,教师要全批全改,利用等级评价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习惯;及时上传与分析反馈,语文、英语作业每周上传1至2次,数学作业每周上传不少于3次,任教多个班级的选择其中一个班进行上传,每周五上午学校对上传情况进行通报和督促。要求教师根据评价平台的反馈数据对学生作业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归纳学生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分析致错原因,及时进行反馈讲评,把作业讲评作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今,评价平台增加了新的功能,学生或家长可以自行登录平台下载个人“错题集”,让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
数据赋能,探索实践教学研评一体化
大数据的兴起,将数据价值推向了新的高度。自评价平台入驻以来,不少学校将基础性作业的研读和使用贯穿于备课、预习、上课、作业、教研、评价的各个环节中,依托评价平台数据分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助推济源教育数字化转型,努力推进基于作业评价的教学研评一体化。
促进师生精准教和学。早在2021年下半年,济源3个实验学校的五年级数学、英语教师就参与了全省的第一轮作业评价改革实验。通过一年多的实验,学生们作业书写更规范了,教学更为精准了。东湖小学数学老师赵紫豪基于课标的教学,把作业和课后习题作为课中评价任务,压缩教师讲的时间,把更多“做”和“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现作业和课堂的双向提质。
据余维民介绍,精减作业种类和数量,济源全域使用基础性作业,解决了教师日常作业设计的难题,同时采用“数智台灯”动态采集学生作业数据,即时生成学情报告和班级高频错题,辅助教师精准备课,共性错题集中讲解,个别错题单独辅导,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告别“题海战术”,利用评价平台推送的个性化错题、微课讲解等,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构建学校精细教和管。评价平台为学校提供个人、班级、年级、学校的可视化报告等,做到作业数据可视化、评价智能化、反馈精准化。学校建构了基于数据支撑的作业管理新路径,即“基于课标教学—精选基础作业—批改上传平台—学校查看数据—教学量化评价—诊断教学问题—研讨改进教学”,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实现作业总量可管可控,作业质量一目了然。
太行路学校运用评价平台及时统计作业数据,定期反馈每个学科、班级、教师的作业上传次数、平均作业时长、班级排名、学生作业评价等。该校校长李艳说:“上学期,学生单科作业的完成时间控制在三、四年级10—15分钟,五、六年级15—20分钟,较好地落实了‘双减’‘作业管理’的具体要求。”
马寨小学通过评价平台反馈的大数据,了解各学科教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及时做好作业管理调控。教师通过数据进行“基于作业评价数据运用的教学改变”分析,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科学使用错题本,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助推区域精准教和研。教研员可以根据数据大屏实时监测各学校、各年级作业的时长、书写、质量等,开展基于实证的作业研讨和学科命题活动,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命题水平,助推区域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
“依托评价平台推进基础性作业使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不仅遵循教育规律,发挥了作业育人、学科育人的优势,还可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帮助学校精细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师精准地教和学生精准地学。”济源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教育工委书记程盛表示,“未来,期待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共同推进评价平台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础性作业》的融合应用,以‘小作业大数据’赋能精准教学、大面积撬动新课程改革,努力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研评一体化,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发展体系交出新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