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战领,男,1963年11月生,坡头镇第三小学苇园教学点教师。该教学点位于坡头镇苇园村,这里山高林深,交通闭塞。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来这里的教师,很难坚持下去。杜战领也有很多调走的机会,但他都主动放弃,坚守在这个教学点。
教学点只有一幢盖于20世纪80年代的两层小楼,2个年级,8名学生,56岁的杜战领在此坚守了38年。他说:“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深知山区孩子上学之苦,不能让他们没学上。”就这样,从1982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杜战领从青葱少年到满头华发,用38年的坚守践行着自己对乡村教育的誓言。
2009年的一天,下午放学后,杜战领骑摩托车到镇里买教学用品。回程路上,杜战领不慎发生了车祸。在医院重度昏迷了2天,苏醒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学校的孩子们怎么上课啊”。
当家人告诉他中心校已经安排教师代课后,他才放心,在医院住了10多天。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他就缠着医生出院,回到教学点。除了这次请假,杜战领再也没有请过假。这次车祸给杜战领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耳鸣严重,需要每天服药。
38年,杜战领扎根山区,情系山村教育,心系孩子成长。每当看到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和渴望知识的目光,他总想着给山区孩子最完美、最幸福的教育。除了教语文、数学,他在快40岁的时候又开始学习音乐、美术,每周一放学后骑车到10里外的中心校,学习识谱、弹琴、画画,学完之后自己练习。半年之后,他已经能够给孩子们上音乐课和美术课了。
电脑普及后,他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电脑操作,让山区孩子也能用电脑上课。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老师拥有很多“本领”,为他们创造了色彩缤纷的成长环境。
学校里的8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来自附近的几个村子,家最远的距学校10多里地,回家吃饭很困难。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吃上有营养、热乎乎的午饭,杜战领担起了给孩子们做饭的任务。他提前买好食材,利用课间时间切丝、刮片、剁肉等,把所有食材处理好。放学后,他再争分夺秒进行煎炒烹炸,用最短的时间给孩子们做好饭。很多时候,这些孩子会站在厨房的窗户边看杜战领做饭,不时给他加油鼓劲。看着孩子们端着热腾腾的饭菜津津有味地吃,杜战领都会幸福地笑。
每天放学后,杜战领都要护送孩子们回家。曲折的山路上,杜战领走在孩子们身旁,就像默默无语的大山。冬天是最难熬的,十几里的山路走个来回,杜战领回到家里手脚都冻僵了。孩子们生病的时候,杜战领总是第一时间带他们看病买药,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杜战领重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到他们家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给他们补课,使他们得到关爱……在孩子们心中,杜战领就是永远的依靠、最好的“保护神”。
杜战领三十八年如一日,潜心教书育人,专注传道授业。他为留守孩子做午饭,悉心照顾生病学生,每天坚持护送路远的学生回家,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教师本色。他有仁爱之心,既当班主任又当家长,用点点滴滴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天空。眼看到了退休年龄,杜战领坦言,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来接手他的工作,让山区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