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源第一中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办学理念,持续推动育人方式改革,走上了集团化、国际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形成了“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的多样化高质量发展格局,为学生们提供了多样化、更适合的高中教育,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荣获全国文明校园、河南省首批特色高中等百余项殊荣。
德育为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一是培植特色品牌。编制完成学校《德育整体规划》,践行“一切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分层次、递进式推进系列化班会课程、大思政课程、影视特色德育课程,打造“入学典礼、成人礼、毕业典礼”“三礼”德育品牌。二是探索育人新模式。以“课程思政化、思政课程化”为抓手,举办思政优质课;组织师生观看《新闻联播》《新闻周刊》,举行“思政大讲堂”,成立“瞭望时政社”,研发校本系列思政课,积极建设思政基地,利用新生教育周、青年大讲堂等上思政课、讲党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依托党团日活动、红色研学等党团一体化课程,建立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党建带团建机制,构建了思政育人新模式。三是打造优质团队。打造8+1工作室、晓琳影视工作坊,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心理发展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实现教师团队高位发展。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市参观考察团达到50余次之多。
智育为重,打造多样化发展品牌。一是丰富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等在内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开发时政类、文化类、学科类、社团类、强基类等校本课程50余门;依托劳动节、科技节、音乐节、社团节、体育节、话剧节、家长开放周等活动,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二是深化课堂改革。探索基于情景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变革课堂育人模式,将课堂搬到育田数理探索馆、地理苑、地理馆、航天科普广场和航天科普馆,开展沉浸式体验教学。邀请中国空军英雄试飞员、全国一流院校教授到校讲座,激发学生报国热情。三是强化教研支撑。学校成功申报并积极推进省级重点专项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办学实践研究》,破解普通高中同质化办学困境,研究成果《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济源一中多样化特色办学的校本实践》被出版发行并被鉴定为河南省优秀等级,为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学校相关成果入选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工作典型案例,影视课程成果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填补济源教育历史空白。多措并举打造出8+1工作室、晓琳影视课程工作室、郑小艳中原名师工作室、黄小国中原名师工作室、王磊中原名班主任工作室、宗星星河南省金牌教练员工作室等省级国家级名师团队,涌现出一大批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劳模、省市名师、骨干教师等200余人。学校入选“河南省第二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体育为基,彰显学校师生精神。一是高标准建设体育场馆。加大投入,建设体育馆、明忠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馆、武术馆等场馆,设施设备全国一流。二是常态化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上好体育课,每周两节体育课坚持到高考;常态化开展阳光大课间、体育节等群众性体育活动,让每人都能掌握一门以上的运动技巧;让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三是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机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策略,提升师生竞技专业化水平。加强初高中梯队建设,做好联赛牵引,创新特长生培养机制,组建篮球、田径、排球、乒乓球、武术等专业训练团队,积极提高竞训水平,女篮、田径等项目已立足全省,走向全国,6名高水平运动员被清华北大录取,女篮取得“耐高杯”全国高中女子组亚军。
美育为要,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一是建设一流美育资源。高标准建集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等专用教室为一体的美育中心。二是打造优质特色团队。依托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优质资源,搭建形成一个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层次音乐教师成长共同体。鼓励音美教师外出接受高端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三是着力提升美育水平。开设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实行选课走班教学,组建10余个艺术社团,深入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举办美育节,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为全校师生贡献精神力量。艺术团80多个节目在省部级、全国艺术展演中获全国一等奖。一大批特长生被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院等名校录取。
劳育为本,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是建立学生发展中心。专门成立学生发展中心,统筹心理、生涯、劳动、通用技术、电影教学为一体,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开发场馆课程、创新课程、劳动课程、研学课程等,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二是打造特色品牌。开展劳动节、科技节、社团文化节、研学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特色发展,打造出技术与探索社团等省级优秀学生社团品牌;三是突出科学实践教育。建立3D打印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数理馆、地理馆开展沉浸式体验,举行科学家、航天员进校园等活动,将科学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