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课本里提到的地黄!九蒸九制之后居然有这么大变化!”10月16日,济源市轵城镇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轵城镇黄龙中医药文化综合实践基地”里发出阵阵感叹。这场以“寻根中医药智慧 践行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沉浸式实践活动,正是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的生动体现,让孩子们在走出课堂、触摸传统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为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延伸载体,轵城镇黄龙中医药文化实践基地的六大区域——汇禾晶华阁、地黄洗烘场、岐黄传习堂、本草匠心坊、地精九转炉、神农百草铺,串联起从药材认知到文化感悟的完整学习链条,与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形成巧妙呼应。在汇禾晶华阁,孩子们一边辨识着金银花、甘草等日常药材,一边回忆着课本中关于植物特性的描述,将科学课上的“生物多样性”知识与中医药的“药食同源”理念相联结;在讲解员的指引下,大家认真辨识着不同药材的形态,了解它们的产地特色与药用价值。当看到有毒药材种苗,孩子们更是睁大眼睛,仔细听着如何区分与安全使用,“原来平常喝的金银花既能泡茶又能入药,而有些漂亮的植物却可能有毒,真是太神奇了!”五(2)班的学生卫书瑜边记笔记边感叹。
本草匠心坊内,中药炮制的技艺展示成为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生动课堂。孩子们驻足流连,围观药师演示切制、炒制、煅制等工序,看着药铡下整齐的饮片、炒药锅中渐变的色泽,不仅理解了劳动课中“工具与技术”的实践意义,更从“文武火控制”“煅制火候把握”中,体会到古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讲解中穿插的炮制技术沿革故事,与历史课上“科技发展脉络”相呼应,让孩子们明白:每一件炮制工具的改进,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地精九转炉,九蒸九制地黄的古法复原场景,成为传统文化课程的“活教材”。“为什么一定要蒸九次、晒九次呢?”面对孩子的提问,讲解员笑着解释:“‘九’在传统文化中是极数,代表着极致与圆满,古人用这样的工艺,既是为了让地黄药效更佳,也体现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语文课本中“数字的象征意义”、道德与法治课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都有了具象的落脚点。“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这就是我们要传承的文化根脉啊!”带队老师的感慨,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文字走向情感。
岐黄传习堂里的亲身体验,更是学科融合的精彩呈现。“你看,正常的舌头是淡红色,有薄白苔;如果舌苔发黄,可能是有点上火哦。”学生们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两两一组,互相观察、轻轻按脉,稚嫩的动作里透着专注。孩子们随后的“小郎中”角色扮演中,模拟“望闻问切”流程,分析“寒热虚实”,既锻炼了语文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应用场景”的认知,让课本中抽象的“中医智慧”变得可感可学。
“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学校带队老师说。从认识药材到理解炮制原理,从体验诊疗到感悟文化内涵,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跳出课本,触摸到中医药文化的温度与深度。正如五(3)班学生王梓轩在日记中所写:“原来中医不只是看病,里面藏着这么多祖先的智慧,我要把今天学到的讲给爸爸妈妈听。”此次实践活动是课程融合的一次探索——通过“认知+体验+感悟”的模式,让中医药文化与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既夯实了学科基础,又厚植了文化认同。
未来,济源市轵城镇实验小学将继续深化传统文化与课程的有机融合,以黄龙中医药文化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发系列校本课程,让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积淀文化知识,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文化精神,真正实现“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认知走进心灵”,让几千年中医智慧成为滋养新时代少年成长的精神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