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改革聚焦
扎根乡土育新人!梨林镇田园劳动教育喜获五项成果
发布时间: 2025-10-21 | 来源: 济源教育网 | 作者: 梨林镇中心校

近日,济源市梨林镇田园劳动教育领域喜讯频传,一周之内五项成果接连斩获省级殊荣,不仅彰显了当地深耕劳动教育的显著成效,更为乡村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梨林经验”。

“联盟校”田园案例入选省级榜单

10月17日,2025年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暨第三届中原劳动教育研讨会典型案例评选结果揭晓,梨林镇中心校选送的《田园文化育人:“联盟校”助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与中心小学的《深耕劳动教育沃土培育全面发展新人》双双上榜。其中,全省区域组获奖案例仅7项,梨林中心校作为唯一镇级层面案例获此殊荣,标志着其“联盟校”模式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成效获省级专家高度认可。据悉,自2020年梨林中心校牵头成立“乡村田园劳动教育联盟学校”以来,已辐射全国12省70余所学校,超2万名师生参与其中。目前联盟校内有15所学校获评河南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联盟校已经成为在全国乡村学校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力量,在助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为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梨林方案”。

创新模式获评省级学习品牌

10月16日,河南省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名单公布,梨林镇中心校《田园文化育人》成功入选。该品牌依托乡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生态优势,以田园劳动教育为载体,通过在联盟校区域统筹、校校联动,构建“基地+课程+评价+教联体”一体化育人体系,精准破解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劳动教育弱化等痛点,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梨林中心校2014年启动田园劳动教育探索,全国首创“田园文化育人”模式,2020年联盟校成立以来,累计开展劳动活动超千次,参与人数突破10万人次,其“乡土资源活化”经验为全省农村劳动教育提供可复制推广范例。

校本课程惊艳省级“绿健”舞台

10月14-15日,河南省乡村学校“绿健”特色课程教学展示活动在洛阳举行。梨林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探秘百草园》精彩亮相,该课程以梨林小学十余年田园劳动教育成果为基础,段济宁牵头编写,已由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编写组核心成员薛娟以《田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题,从背景、结构、特色等8个维度系统介绍课程体系,并现场执教《翡翠腊八蒜》示范课。课堂通过“学传统习俗—动手腌制—互评成果”环节,将腊八蒜制作技艺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展现“做中学、学中悟”的劳动教育理念,获参会专家与教师一致好评:“这是一节有温度、有深度的劳动教育样板课。”

村小斩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

近日,2025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结果公布,梨林小学《三维·一体:乡村小规模学校田园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喜获一等奖,系济源市劳动教育首次获此殊荣。该成果历经十年探索,形成“空间重构、课程革新、评价创新、体系共建”四维路径,构建起“劳动教育促学校发展、学校发展反哺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模式。目前,该成果已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课程资源库,并亮相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多次报道,其发起的联盟校已培育14所省级特色校,主持人更荣获“全国乡村教师奖”,成为乡村劳动教育领域的标杆人物。

“微型学校”再登《中国教育报》

10月14日《中国教育报》劳动教育版块刊登文章《乡土资源激活劳动教育》,详细介绍了梨林小学这所占地仅5亩、学生不足百人的“微型学校”,十年间从濒临撤并的教学点蜕变为全国劳动教育样板校的逆袭之路。文章提炼三大核心经验:一是让土地“活起来”,破解资源闲置难题,将荒芜校舍改造为田园劳动基地,打造15个“校中田”微场景;二是让课程“长出来”,重塑乡村劳动教育生态,构建“主题介绍—具身实践—成果共享—教育反思”闭环教学模式;三是让学校“连起来”,构建协同发展网络,发起跨区域“田园劳动教育联盟”,联合12省75所学校共享资源。文中指出:乡村教育振兴不应盲目追求规模与硬件,而应扎根乡土、回归育人本质。当校园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教育现场,当劳动中的每一次弯腰都指向人格养成,乡村小规模学校便能突破“小而弱”的困局,在田野间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诗篇。

从镇级实践到省级标杆,从乡土探索到全国示范,梨林中心校以田园为课堂、以劳动为教材,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了乡村教育振兴的生动答卷。未来,这片充满生机的“教育实验田”将继续深耕劳动育人初心,让更多乡村孩子在泥土芬芳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