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改革聚焦
沁园中学:当沁中白发遇见少年香
发布时间: 2025-10-30 | 来源: 济源教育网 | 作者: 刘翠曼

“爷爷奶奶,这是我们今天刚做的蛋糕,您尝尝!”随着一声清脆的吆喝,八(8)班学生杨可馨把第一盘金灿灿的鸡蛋蛋糕送到老人面前。腾腾热气裹挟着蛋香,掠过她的刘海,也掠过等候在一旁的敬老院老人湿润的眼角。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济源市沁园中学用一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沉浸式实践,把“老”与“少”之间的那条时间河流,悄悄接通。

老校园里的“新”客人  

“您慢点,我扶着。”85岁的李继富老教师在青年教师的搀扶下走进沁园中学。上午9点40分,学校党总支书记李小强和校长马军率全体领导班子在校门口欢迎15位退休教师“回家”。座谈会上,老教师们首先观看了学校新版宣传片《沁越·向未来》,随后,马军着重给大家汇报了学校“五育”并举的创新举措。李小强与大家亲切交谈,并“数”说了这一年学校的发展情况: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等国家级荣誉2项,荣获河南省首批融合教育示范校等省市级荣誉36项,普高上线率名列前茅,教学和科研获省市级荣誉71项,新建篮球馆、翻新田径看台,新增停车位50个,新增宿舍空调60台……数字背后,他特意把C位留给老教师:“没有你们打下的地基,哪来今天的高楼?”话落,掌声雷动。退休教师纷纷表示:“学校没忘记我们,我们更要‘退休不褪色’。”

校史馆里的“时空同框”  

座谈会后,一行人走进焕然一新的校史馆。“看,这是我!”退休教师曹阿丽和蒋素玲指着“教泽流芳”专栏里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不禁感慨:“一晃竟然四十年过去了,记得刚毕业那会儿,站在讲台上紧张得手心冒汗!”玻璃柜里,一张1974级黑白毕业照片静静陈列,与旁边LED屏上今年学生参加全国宪法素养竞赛获奖的彩色照片形成强烈反差。李继富老教师正是这届毕业生的语文老师,他俯身细看,指着照片边缘一个瘦小的少年说:“这是我教的第一届学生,当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眼睛里有光。”老人抬起头,望着屏幕上意气风发的现代学子,欣慰地笑了:“时代变了,孩子们的精神头一点没变,咱们学校的‘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的精神传承下来了!”

食堂里的“代际课堂”  

下午3点40分,食堂后厨变身“烘焙课堂”。学校团委书记李思睿带领30名学生志愿者来到学校食堂,在烘焙师傅的指导下,系上围裙,打蛋、筛粉、翻拌、裱花,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蛋黄要打到‘能写字’才行。”烘焙师傅话音未落,学生们已用打蛋器在盆里写出“久久”二字,赢得满屋喝彩。40分钟后,50枚印有“沁园”“久久”字样、撒着芝麻的蛋糕出炉。它们被装进保温箱,贴上同学们手绘的“笑脸”贴纸,等待一次特殊的“快递”。抵达敬老院,孩子们把蛋糕掰成小块,给老人们一一送去,一边和老人们吃蛋糕,一边话家常,阳光透过窗棂,把两代人的笑容映得格外温暖。活动结束。返程的车上,八(2)班王泽皓在笔记本写下一行字:“爱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次不是印在课本,而是印在今天所有的行动里。”

窗外法桐叶落,却听得见根在悄悄拥抱土壤。这个重阳,沁园人用一枚蛋糕、一次握手、一段对视,把“久久”写进彼此的年轮,写进校史的下一行空白,也写进学子未来每一次向善的出发。李小强把这一天定义为“代际反哺课程”:“当白发与童声在同一频率共振,教育才真正完成了闭环。”据悉,沁园中学将每年重阳节固定为“敬老主题日”,下一步将开发“银铃导师”项目,邀请退休教师走进社团、走进班会,让“老”成为“少”成长路上最长的护栏,也让“少”成为“老”时光深处最亮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