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校园广角
济水一中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
发布时间: 2025-05-12 | 来源: 济源教育网 | 作者: 李丰山

为了展示教育成果,深化家校合作,推动教育创新,5月6日至9日,济水一中教育集团举办了“教学开放周”活动。家长们分批走进校园,参观了学校的“三声三让”思辨课堂、人工智能科教实验室、编结艺术工作坊、雷锋文化园地等,深切感受到学校在课堂改革、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红色基因传承、“非遗”技艺传承、家校协同育人等方面的诸多探索与创新。

思辨课堂 优化教学质量。“声让”思辨课堂,即课堂贯穿学生的质疑声、交流声、表达声,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创新展示。它是学校根据国家新课标要求,立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结合济水“三伏三出”的文化特点,精心研发的特色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鲁迅《故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绘出“记忆中故乡”与“现实中故乡”之对比图后,同学们随即提出“何谓故乡中‘变’与‘不变’”之质疑,然后围绕话题“故乡衰败是必然还是偶然”,展开热烈地分组讨论,最后又以书信形式,与鲁迅跨时空对话,探讨当代“精神返乡”……课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颠覆了“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模式,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习真实发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赢得观课家长的一致好评。一位家长在《听课意见反馈表》中动情写道:“‘思辨课堂’,让我看到了学校课堂改革的硕果,也让我看到了学校教学质量不断优化的关键!”课后,家长们还就学生发展状态、家校协作策略等问题,与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人工智能 推动创新实践。济水一中教育集团是首批“河南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学校拥有完善的课程建设与师资培训,不断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课程+社团+竞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学校人工智能科教实验室,两名同学在聆听教师的讲解后,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无人机、AI编程、PID控制、数据处理等知识,相互协作,为观课家长现场表演了编程无人机操控。五架编程无人机在电脑操控下,绕着室内往返翻翔,变换出多种图形,能够自觉避开任何障碍物,让围观家长惊叹不已,一名对此饶有兴趣的家长还在学生的帮助下亲身体验了一番。望着架上所摆的诸多国家、省市级获奖证书,家长们不住笑颔,赞叹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所取得的领先成就。

编结艺术 彰显五育融合。除了参观学校的书法、绘画、绘美、剪纸、蓝艺、文创、服装设计等社团外,家长们还参观了学校的编结艺术工作坊。学校编结艺术工作坊创建于2020年,为学校社团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为一体,为学校五育融合的典范课程,课例《指间生‘花’——献雷锋》获选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优秀课程资源。社团教学以“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生活”为指导思想,要求每件作品务从主题表现出发,教导学生在传承“非遗”技艺的过程中,学会眼、手、脑并用,锻炼自己的耐心与韧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锤炼编结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审美。参观现场,同学们正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编结学习。她们一手执钩针,一手捏彩线,一针一线尽显专注耐心,一环一节俱彰匠思精诚。环顾全室,无论是壁挂,还是桌摆,抑或是柜搁,悉为师生的精美作品,如绚烂的“校训”、鲜艳的“雷锋花”、气势恢宏的“愚公移山”等,如同一席美育绮筵,令人叹为观止!

雷锋精神 赓续红色基因。济水一中教育集团是济源市雷锋学校联盟之发起者。为了赓续红色基因,扎实开展雷锋精神教育,学校还创建了“一苑(雷锋苑)”“一塔(雷锋精神纪念塔)”“一廊(雷锋故事长廊)”“一墙(雷锋精神文化墙)”“一路(雷锋路)”等雷锋精神教育园地。同时,为了引导学生争做雷锋精神“金种子”,学校还开展了续唱雷锋歌曲、续讲雷锋故事、续写雷锋日记、续存雷锋存折、编结“雷锋花”、“温情1+1”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在雷锋精神教育的引领下,学生“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学校先后涌现出郭振江、杨依杨、张书豪、李梓萱等一批批“雷锋式好少年”,赢得社会广泛赞誉。自2018年迄今,学校先后有10余名学生荣获“河南省新时代好少年”“济源市新时代好少年”“济源市愚公家乡好少年”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教育系统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此外,学校学雷锋活动还在2024年上海市百名将军公益活动中心成立十五周年成果展上荣获《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爱国主义》贡献荣誉杯。在雷锋文化园地参观中,家长们听完学生讲解员关于学校雷锋精神教育的介绍后,纷纷申请加入“雷锋文化家校联盟”社群,表示今后将积极参与该主题的教育研讨。

据了解,济水一中“教学开放周”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6年,已成为综合展示学校开放教育生态的一张亮丽名片。为了确保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事先从活动策划、资源配置、人员协调、宣传推广、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此次活动,是展示教育成果的‘窗口’,也是家校协同育人的‘纽带’,更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契机’,助力学校由经验型办学向研究型、创新型办学转型!”学校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