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进校园宣讲
——中国跨度
70年光阴,中国以“惊人一跃”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中国跨度,铸就了新中国辉煌的发展历程。
这样的跨度,源于我们选择的正确道路,源于一个先进的政党,源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一座大桥的跨度,折射70年发展跨度
这是2018年7月11日,无人机拍摄的港珠澳大桥。
碧波之上,港珠澳大桥气贯长虹,飞架三地。55公里的跨度,不仅是空间距离,更承载着一个国家飞越沧海的历史风云。
这个人叫朱永灵,毕业于同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40年前,他刚上大一的时候,学校请了一位外国专家讲高速公路时,如同听天书。彼时,广袤的中国大地还没有高速公路的踪影。
直到近10年后,中国开通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那位被“天书”激起好奇心的青年成为公路人,在见证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跃居世界第一后,又全程参与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建设。
最长,最高,最快……中国道路交通的一次次跨越令世界赞叹。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不会想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建成长江第一桥,到武汉第10座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万里长江上迄今已架起百余座桥。
千千万万曾每天蹬着自行车的普通中国人不会想到,中国高铁营业总里程在短短10年内突破3万公里,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70年,“天堑变通途”的跨越让中国有了“当惊世界殊”的底气。
中国桥、中国路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强大支撑。70年间,从贫穷落后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近三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80万和90万亿元大关,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建造、中国标准背后,是创新能力的突飞猛进。70年间,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从“解锁”深层页岩气田,到科学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泱泱大国不断创造新的精彩。
朱永灵说,“没有国家的全方位跨越,就没有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而机遇,总是留给那些不断跨越艰难险阻的人。在历史赋予的考题前,留下荡气回肠的答卷。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
一个少数民族的跨度,见证70年民生跨度
接下来,我们要走近一个少数民族,从一个民族的跨度来见证中国民生的跨度。
这里是云南省金平县地棚村,在这个村的广场上,有一幅墙画形象地描绘了拉祜族苦聪人日常生活的今昔对比。画面上,一边是身披兽皮的苦聪人,在森林里钻木取火;另一边是衣着光鲜的苦聪人,开着摩托车行驶在马路上。这样的对比真实再现了苦聪人在70年间完成的“千年跨越”。
苦聪人,曾经被称为“最后的原始部落”。巍巍哀牢山, “锁”住这个被世界遗忘的部落。千百年来,他们过着“野人”般的生活,漂泊不定、衣食无着,艰难度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是一支支解放军和民族工作队历尽艰辛找到了他们。这个民族的命运,就从那时发生了奇迹般的转折,“野人”变成了“主人”,此后,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苦聪人再也没有掉队。
从沿袭千年的游猎生活到学会耕田插秧,从结绳记事到培养出第一名北大博士生,从以物易物到上网卖货,从刻木传信到5G网络,跨越的是时空隧道,映照的是人民生活的巨变。
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的利益就是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纵使山高路远,哪怕道阻且长,前进的征途中,一个也不能少。这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这份赤诚的初心,在70年的征程上,刻印下坚实的足迹——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字对比:我国的粮食产量,在1949年是2263.6亿斤,到2018年,提高到13157.8亿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49年仅有49.7元, 2018年增长到28228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2018年达到39平方米,比1949年的8.3平方米增加了3.7倍。
这组对比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百姓的“米袋子”充实了,“钱袋子”鼓起来了,住房保障工作让约2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脱贫攻坚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向着这样的民生愿景不懈奋斗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有了空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70载芳华璀璨。一个国家发展的民生跨度,绘就人民美好生活的厚重底色。
最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一座城市,这座城市的跨度彰显着时代的跨度。
时间的指针回到1958年,一列闷罐火车行驶在中国西部,所经站牌都被草帘子遮得严严实实。列车的目的地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任务是在荒凉沉寂的戈壁滩里修铁路、建机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谁能想到,新中国能在这里建起了首个导弹、卫星发射场。
这里是酒泉,也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圣地。离发射场不远处,东风烈士陵园坐落于此。760多名航天工作者在这里长眠,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仅27岁。
他们生前,吃沙枣、喝碱水、睡帐篷、住地窝,没有大型机械,一根根枕木、一条条钢轨,他们就手拉肩扛,仅用两年时间就在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1960年,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腾空而起;1966年,我国进行首次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起飞,一曲《东方红》声振寰宇…………
从一穷二白到创造传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献完青春献子孙,在茫茫戈壁上放飞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从“东方红”跃然于世到“墨子号”飞向太空,从“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到从北斗系统服务全球、“嫦娥四号”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传回世界上第一张月背影像图……中国航天创造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一次次跨越。
跨越的背后,是一个个最闪亮的奋斗故事——
从年轻的科研人员到白发老院士,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的欧阳自远一干就是45年,他和同事们最终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立项报告》。
为了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那惊人一瞬,总设计师吴光辉十年磨一剑,钻进去、忙起来,到了忘我的境界。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落月的一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走向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祖国,就是一代代奋斗者的不竭动力,就是一代代报国者的无声誓言!
还是在酒泉,2019年夏秋之交的一个月之间,连续三发火箭腾空而起。“捷龙、快舟”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星际荣耀”开辟中国民营火箭新天地……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曾经赞叹:“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这样快速的发展,中国就是未来。”
今天,世界正在感受到更多由大到强的中国智慧——嫦娥五号预计今年年底前发射;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面向2030年,部署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重要项目……一张张重大工程时间表,传递出中国创新向尖端迈进的决心。【2020年11月,嫦娥五号发射成功;2020年7月,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升空;2021年10月,“海斗一号”创造最大 下潜深度10908米、海底连续巡航8小时等多项无缆模式世界纪录,面向2030年,部署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重要项目……一张张重大工程时间表,传递出中国创新向尖端迈进的决心】。
有一种奇迹,叫“中国速度”。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一种优越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勾勒出一个大国伟大复兴的向上轨迹,无数梦想拔节而生,美好希望竞相绽放。中国共产党将“人民”二字深深镌刻在新中国的名字上,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永恒追求,亿万人民的幸福成为70年壮阔交响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
有一种信仰,叫“中国精神”。从一穷二白到创造奇迹,在深海、深地、深空到深蓝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一代又接一代人苦干实干,不屈不挠,久久为功,正助推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以身许国、九死不悔的壮阔人生。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深沉厚重、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
有一种力量,叫“中国青年”。从华发到白首,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孙家栋等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标注新的中国深度。今天,无数青年踊跃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无惧生死,无私奉献,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这个世界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想要得到回报,就需要认真付出。生活的馈赠,就藏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所有的看似从天而降的幸运,都不过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面向未来,中国将不断迎来新的时代跨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面向未来,2035年新的跨越,需要新一代年轻人去承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的担当,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从现在起,希望你们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志存高远、敢为人先,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跨度,彼岸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明天!
附件:
|